《扬州晚报》专版报道姚国平校长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3-18
 

 

校长名片

  

姚国平,江苏省仪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扬州市人民政府督学,扬州市人大代表。

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140多篇,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九项,在省内外作课堂教学管理和历史教学学术报告近200场。

 

导语:

  

“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大事’,要扎扎实实地把一些‘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从教30余年,姚国平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坚持清晨在校门口静候学生到来

 

“校长早!”

“你早!”

每天清晨,只要姚国平在校,他都会站在仪征中学校门口,静候全校学生的到来。

学生推车经过校门,都会恭敬地送上一声问候:校长早!

姚国平也一定会微笑回应一声:你早!

上千声的问候,不下千次的回礼,成了每日清晨仪中校门口一道暖人心扉的风景。

连学校门卫都被深深震撼,打心底敬佩:了不起!

这样的“小事”在姚国平身上还有很多。

走近姚国平的书柜,你会吃惊不已。

从教30余年,他竟然保留了他所有教育教学的“痕迹”。

姚国平将自己每一页备课笔记、每一份评析过的试卷装订成册,30余年从未间断,目前已拥有这样的“卷宗”600余册。打开这些特殊的“卷宗”,上面用多种颜色的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当时的教学心得、课堂点滴、学生考试时错误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分情况以及事后的教学反思等信息。

在这些卷宗中,有他工作以来的听课笔记218本,所听的每一节课的记录中除教学实录之外还有现场书写的800字左右的“分析与评价”;有他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以来的“工作笔记”238本,每本近20000字;有他已经坚持了30年的“教育科研文摘剪报”,每半年对所剪贴的材料进行一次分类整理,到目前为止已装订了252本。

书柜中,还有他精读过的专业素养方面和教育理论方面的书2000多本,每一本书上都写有一两万字的读书批注。

姚国平会定期对这些“痕迹”进行整理,并用档案管理的方式装订成册。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珍视与尊重。

 

                    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1987年大学毕业后,姚国平开始在仪征马集中学任教历史;1996年,因为教科研业绩优异,调入仪征中学工作至今。

如今,姚国平的微信步数每天在13000步以上。

他平时一天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每天早晨,6:40到校,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等学生全部进校后,全校48个班,他会逐个巡视一遍。然后去吃早饭,吃完早饭再转一遍班级,8点到办公室。上午课间操前后、下午第一节课前后、下午课间操前后、晚自习前后他都要把48个班转一遍。每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前再巡视一遍教室,处理完校务回办公室进行自己的阅读、思考、写作,到凌晨才回家。虽然家离学校走路只有10分钟,但他经常睡在学校宿舍里。

“我要教师们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我所做到的,我不一定要教师们都做到。”

在姚国平看来,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如何科学地去做的问题,他们需要学校领导身体力行地去引领。行政推动力应该来源于行政者本身的示范,而不是来源于行政权力。

姚国平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留痕”意识强烈,近几年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引领教师们珍视与尊重“自己的生命历程”。每次学校检查或评比教师相关业务材料时,他都有意识地在自己提供的材料上加一页封面,诸如“备课笔记示例”“听课笔记示例”“试卷评析示例”“读书批注示例”等,他甚至向老师们公开宣布“达到或接近我的水准就是一等奖,超过我的水准就是特等奖”。近年来老师们逐步从心底里认同了这种“累积”对专业素养提升的作用,并积极付诸行动,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仪征中学课堂严禁教师“插话”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开始插话,给予一些提示,然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这样的插话越来越多。

这样的情景,在如今的课堂上很常见。

姚国平做校长后,明确指出,仪征中学的课堂,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严禁插话”等“三个严禁”。

姚国平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他认为,老师习惯性插话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老师对学情了解不够,即对学生认知结构、知识储备水平的认识不足,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认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不到位,急于得到自己备课时设定的答案,期望在课堂上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以求自我满足。进而去“提示”,去“告知”,这是一种提示性“语言贿赂”。

有老师说:“让学生都讲完,教学任务完不成。”

“那个教学任务是你老师设定的,如果你老师追求的是你设定的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因为你老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得到知识掌握与相关能力提升,那么,你老师这种所谓的教学任务完成是毫无意义的。”姚国平这样认为。

姚国平分析,“教师插话”的教学方式有两种隐性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严密性和流畅性,并使所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学会了不认真倾听别人对问题讲解的习惯。

对此,仪征中学从学校层面作出刚性要求,要求所有教师严格执行“三个严禁”。严禁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打断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陈述,严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规定时间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打断学生思考,严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规定时间做老师布置的练习过程中打断学生练习。否则,作为不合格的课堂教学论处,实行一票否决。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自我做起,切实转变课堂教学行为,适应课程改革需求,学会放手——放下包袱,放松情绪,放宽心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我消化和吸收。”姚国平表示。

 

把男生培养成绅士,把女生培养成淑女

 

在仪征中学,学生见到老师必须要问好。当初,姚国平甚至“不惜牺牲校长的名声”也要做成此事。

“一开始,有人会认为我这个校长死要面子,但是你想想,走上社会,一个从来不知道问候尊长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境遇?”

姚国平担任校长后,明确了仪征中学“把男生培养成阳刚、正直、大气的绅士;把女生培养成自尊、开朗、雅致的淑女”的育人目标。

他多次以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人物原型为例,讲述绅士风度的重要性。

“泰坦尼克号是沉没了,但永不沉没的,是人类善良的人性与高贵的精神!这就叫绅士风度。”姚国平希望每个学生能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姚国平要求,学生要从遵守学校的规则开始做起,认真做好“两操”、校内不骑车、进出校园佩戴胸卡、课间休息不喧哗……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而且是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就是这些不经意、不起眼的小事,还就是构成你未来能否成就大事的最重要的基础。”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多考几个本科生,而是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感染。”他认为。

 

中小学教科研应是“草根式”研究

 

姚国平很务实。

他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应该是“草根式”的研究,他从不主张中小学教师整天纠结于形式化的论文的篇数,课题的数量、级别之类的事情。

他认为,中小学教师所做的研究,应该是能够完全呈现出一个一直在教育教学行走过程中思考着的人的思想。如果是为了面子或评上什么头衔而去刻意写所谓的凑数之论文,去申报那些完全应时的、空洞的伪课题,即使因为此类的伪研究评上什么头衔,那也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最终走向全面肤浅。

基于此认识,在3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的行走过程中,姚国平一直在用心对深入思考并着力实践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认真的阐释,力求使这些研究成为“源于实践,提炼实践中的那些操作性强的典型案例,努力使其上升为能给同行们在较大程度上提供一些所需要的操作技能方面的可供常模参照的范式。”

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他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对自己25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用心思考并着力实践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非常认真地梳理并加以理论阐释,对自己近10年来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相关思考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努力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完成了历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两个系列,均发表在业内核心期刊。

历史教学研究系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批判精神”培养的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论历史教师历史思维的发展路径》《论历史教学中“另类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明史观视野下教育理念的嬗变》等。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系列:《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高效理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整体与差异的统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长远与近期结合问题的探讨》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仪征中学教师实实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草根式”研究已蔚然成风,并直接积极影响了学校的升学质量。

 

  

              多元评价标准改变唯分至上的成才观

50个人排队,排1队就只有一个第一,排5队就能有5个第一,那如果能排10队呢?如果能排50队呢?

李亮是仪征中学2010届毕业生,姚国平是2010届高三的分管校长,并任教李亮所在班级的历史学科。李亮是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学生,在其父母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书籍。在校期间,他的成绩很普通。语文作文很强,数学却很不好。

论成绩,李亮只是学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但姚国平从他写的作文、日记、随笔中发现他对世事的观察、思考是颇有心得的,研究国学也有比较好的基础。姚国平没有觉得他喜欢写随笔是“不务正业”, 在姚国平的关心下,李亮的“思考梦”,没有被高中繁重的课业扼杀,反而一直被小心呵护着。

升入一所普通高校后,李亮在国学研究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特长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他的能力与才华很快得到大学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赏识。本科毕业后顺利考上985高校研究生,并成为新华社江苏分社兼职编辑。研究生毕业后,成功应聘一大型跨国企业,现任该企业总裁秘书。

“当下的教育,没有分数过不好今天,但仅有分数肯定过不好明天。”姚国平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要尽可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最大程度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多样化成长空间。

 

近年来,仪征中学更新育人理念,注重在共性中养成个性,提出“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教育思想。

另起一行,不是认同学生逃避竞争,也不是要学生一定要当第一,而是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度量衡,唤醒学生内心的种子,成就最好的自我。作为学校、老师,更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为孩子找到成材的突破口。

为此,学校整体设计全校竞赛指导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加大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在数学、物理竞赛方面的合作力度,提高攻坚类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打破三个年级竞赛教师各自为阵、单兵作战的培训模式,由创新部整体设计,有分工,有侧重,探索多角度多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法。学校与东南大学合作成立了“机器人创客实验室”,完善竞赛班课程设置体系,创设更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开发较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60门以上,用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特色课程来激励学生。“只有提供多样的选择,让孩子们不断试错,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