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走进仪中
校园新闻
青春校园
部门主页
学科主页
专题报道
名师风采
教育督导
卫生健康
【音乐百科】黄河大合唱|奔流不息的民族精神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0-12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黄河大合唱》词光未然,曲冼星海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就是看一部伟大民族苦难奋斗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上海沦陷,首都沦陷,看着自己的祖国败退,年轻人心中的压抑不言而喻。
1935年底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涯回国。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冼星海深入学习了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丰富了音乐修养,开阔了艺术视野。
这位带着巴黎音乐学院学生光环的音乐家在上海这个实力养成没有忘记自己过往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挣扎在饥饿和颠沛流亡当中,他敏感地体察着劳苦大众的呻吟,于是决定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音乐。
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勇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
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他们热烈地爱着我,而我也爱护他们。
1935
年
22
岁的光未然在武汉组织宣传抗战救亡的“拓荒剧社”。
日后就是同这支队伍两渡黄河的经历激发了光未然写出《黄河大合唱》
。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这个正遭受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国家的命运将由他的青年掌握。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
年
1
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
400
多行诗句,
25
岁诗人一气呵成。
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
了
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
3
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
3
月
31
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并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首次演出。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