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集锦(十)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2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1. 列宁指出:“过去从来没有过什么黄金时代,原始人完全被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所压倒。”这是因为原始社会(    )

①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②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③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              ④人们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这个观点(    )

A. 是错误的,有了国家才会产生阶级

B. 是正确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是正确的,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D. 是错误的,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3. 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这首民谣反映了(    )

①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②农民饱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

③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归地主支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工人相比较共同点是(    )

A. 他们都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B. 他们都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C. 他们都只能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劳动成果

D. 他们所受到的剥削都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5.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全面经济危机之后,每隔一定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下列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正确的有(    )

A. 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痼疾               B. 经济危机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C. 基本特征是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D. 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6.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④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②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下列不属于《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的是(    )

A.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B.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D.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凝结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昭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一个民族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意味着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③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④使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就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③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伟大民主革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因为(    )

A. 彻底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B. 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D.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2. 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

年份

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

19.1%

1.5%

0.7%

6.9%

71.8%

 

1956

32.2%

53.4%

7.3%

0.1%

7.0%

据图表信息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    )

A. 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 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13. 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A. 生产力只有适应生产关系才能发展

B.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 我国超越了社会发展规律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5.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在理论上最突出的探索是(    )

A.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B.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D. 提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选项能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

①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②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7.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    )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1988年海南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③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8. 小岗“包干到户”、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此地标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各领域不断深化的坚实足印,展示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这说明(    )

①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③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如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启示我们(    )

①要解放思想,勇于和过去划清界限

②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④要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是(    )

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D. 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实践,是凝聚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外媒评价说:“任何国家都必须建立与其国情相适应的制度,中国正在不断地完善其制度,这尤其值得肯定。”这一客观评价(    )

①凸显了我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性②看到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优越性

③说明有必要向别国输出中国的社会制度④表明了各国要在对外开放中加强国际合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 当前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    )

A. 我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C.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 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4. 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B. 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C.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D. 脱贫攻坚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

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以下关于四个“伟大”表述错误的是(    )

①伟大梦想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伟大事业指的是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③伟大工程指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四个“伟大”紧密联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斗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6. 从“夸父逐日”“万户飞天”到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中华民族历来勇于追梦。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它凝结了上百家单位、几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由此可见(    )

①应将民族的梦想融入个人梦想之中  ②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创造者和享有者

③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④今日中国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18年底的90594万名党员,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旺盛生机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B.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C.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D. 把人民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8.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其中第二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③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    )

A. “四个自信”                              B. “五位一体”

C. “八个明确”                              D. “十四个坚持”

30.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 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因为这一思想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有思想的总和

②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制度保证

③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判断题(正确的选正确,错误的选错误,每题1分,共10分)

31. 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

32.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

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相对过剩。(        )

34.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36.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37.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道路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

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39.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4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全面”。(        )

三、材料题(本大题分4小题,共30分)

41. 材料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70多年,资本主义并没有出现被取代的迹象,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却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严重挫折。少数人因此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真正把共产主义视为“幽灵”的是谁?他们为什么把共产主义视为“幽灵”?请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和内容角度加以说明。

(2)针对材料二中少数人的悲观情绪,请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勇敢地、自觉地担当起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实现中国梦有哪些启示?

(2)班级要出一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关键词的黑板报,请你写一段话与同学们分享。

43. 材料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经典论述,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两部著作中,他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扫除内外障碍,即  ①  ;继而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  ②  。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材料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该意见对深圳的战略定位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说明两个步骤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结合材料,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说明深圳打造先行示范区应怎样贯彻落实“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