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或“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历经二三百万年,最漫长的阶段)
(
2
)生产力发展水平
——
极其低下、缓慢发展:
①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
A、距今约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
B、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如: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决定因素:原始社会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②特点
A、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C、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①原始社会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②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③到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中国古代的尧、舜、禹、黄帝、炎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5)原始社会的解体
①根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③影响: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拉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④过程: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转为私有—→土地变为私有财产—→贫富差距拉大—→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2、认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1)阶级的出现
①含义: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②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即剥削阶级)←→ 奴隶阶级(即被剥削阶级)
③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
A剩余产品的出现 |
为一部份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从而促使阶级形成 |
B私有制的出现 |
引起财产占有关系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产生有可能变成现实 |
C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
使商品生产发展,加速财富积累和集中,推动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奴隶制国家产生
①国家的含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奴隶制社会建立的标志: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人类社会最早的国家
③措施: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镇压奴隶反抗,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④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出现、文字发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迈入文明的时代,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文字发明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5)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读表
|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上层建筑 |
主要矛盾 |
原始社会 |
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和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农耕生产) |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产品。 |
氏族,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奴隶社会 |
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出现、文字发明应用、脑体分工,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生自由;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
阶级产生,奴隶主建立了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奴隶制国家产生。 |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的解体、封建社会的形成的原因: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3)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作用
①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表现:
A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B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休耕轮作选种技术)
C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D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E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①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和统治——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A、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通过地租对农民剥削(方式):
a.收取地租是主要方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b.高利贷
c.苛捐杂税、各种徭役
B、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C、思想上: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②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A、小规模抗租抗税。
B、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5)比较: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异同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区别 |
生产资料归属 |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
地位和相互关系 |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
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进行剥削 |
产品分配 |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
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但是农民能够留有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
相同点 |
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他们仍然受着残酷的剥削 |
2、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①原因: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②时间:欧洲的十四世纪、我国的明朝中后期。
(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建立的条件 |
实现的条件 |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
通过“圈地运动”等实现 |
②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 |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等实现 |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
(4)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
A、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B、封建制度的存在制约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
手段:资产阶级通过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A、主力军——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B、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③意义(历史地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5)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业革命1.0—→工业革命2.0————————→工业革命3.0——→工业革命4.0
(6)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里,由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完全被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②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解读:(工作日:小时)
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本质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即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②表现:
A、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B、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
C、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再次危机……
例如: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1836-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④原因:
A、直接原因之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B
、直接原因之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9)基本国情决定发展道路的选择——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
基本国情 |
发展道路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封建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阶级的敌人 |
资本主义道路 |
2、工人阶级相对比较年轻 |
3、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4、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
1、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社会主义道路 |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
3、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三)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1、人类社会演进的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生产力 |
生产工具 |
石器 |
金属工具 |
铁质工具 |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 |
劳动对象 |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
范围扩大 |
范围进一步扩大 |
劳动者 |
劳动技能低下 |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
生产关系 |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
封建土地所有制 |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
产品如 何分配 |
平均分配 |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
人与人之 间关系 |
平等互助 |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
相对奴隶,农民有一定人生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
主要矛盾 |
|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