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22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背景:

1)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经历了三个时期

康帕内拉

 

闵采尔

 

莫尔

早期

      A、时间: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

      B、代表人物: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

C、内容: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摩莱里

马布利

      D 、评论:感性空想,只有丰富的幻想而没有理论的证据,没有科学的逻辑体系,盲目,缺乏对手段和方法的思考。

中期

A、时间:18世纪

B、代表人物: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C、内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欧文

傅立叶

圣西门

D 、评论:理性批判的,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了条件。

晚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A、时间:19世纪初

B、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圣西门:倡导建立“实业制度”,采用说服的方法,结果钱财花光,他的理想未能实现。

傅立叶:倡导“和谐制度”,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没有富翁支持他。

欧文:在美国买地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结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法持续下去。

C、内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大生产与协作相结合,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D、评论:理想试验阶段,初步的制度创设与实践

2)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

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为什么是空想)

它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这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对矛盾的运动)的基础上,而是以它们是否合乎人类理性为评判标准。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消灭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正确途径是:阶级斗争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无产阶级的性质

      ①无产阶级代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

      ②无产阶级处于最底层,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最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阶级。

   2)工人运动的兴起

      ①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②斗争方式:

A、经济斗争——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

B、政治斗争——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斗争(最高形式)

C、思想斗争——革命思想宣传

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局限: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影响(结论):表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

2)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性日渐增强,采取群众性罢工、政治示威游行直至武装起义;

马克思

恩格斯

3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2、过程

1)萌芽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

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4)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资本论》发表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创立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意义影响: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影响: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的历史意义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不断为实现之而奋斗。

3)共产党的性质、特点、任务

性质: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和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特点: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有组织地斗争

4)《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种种弊端

较为完善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路径

5)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人类求解放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人民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的尝试——18713月,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

欧仁鲍迪埃

皮埃尔狄盖特

1 )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2)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3)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评价:“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在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4)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的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改革举步维艰,取得的一些改革成效被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所湮灭,各国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群众对改革悲观失望,逐渐对共产党失去信心。这时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趁虚而入,最后发生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苏联解体:1985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打出“全面改革”旗帜,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但由于谋划不力,反而使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各种势力趁机而起,苏共领导地位削弱,199112月,苏联解体。

原因:

A历史原因: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B现实原因:苏联以及东欧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了政治上的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

C外部原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进行诱压。

5)科学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6)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重视经济基础建设,发展生产力。

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警惕资本主义的渗透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