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22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伟大的改革开放(1978——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

(一)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为什么)

1、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2、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3、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

4、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十年浩劫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废待兴。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势如破竹(如何)

    1、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任务及意义)

1)主要任务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确定把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进程

时间

重大决策部署

阶段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开启新时期(起跑点)

起步阶段

1980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

设立海南省,并开辟为最大的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开放浦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92

南方谈话,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新阶段(加油站)

逐步深化阶段

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

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设立上海自贸区。(动员令)

全面深化阶段

2017

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

线

建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边城市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全方位

宽领域

多层次

(三)改革开放的意义(巨大成就与启示)——势不可挡

   1、巨大成就——四个面貌、三个飞跃

   1)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正确之路)

   2)三个飞跃:改革开放

     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特色之路)

     ②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富民之路)

     ③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强国之路)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特色之路、富民之路、强国之路

2、启示

1)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态度(结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归纳:四个面貌、三个飞跃、一个法宝、一个必由之路、两个关键、永无止境)

(四)改革开放的性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