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二框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22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主题: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创立、发展和完善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主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内容: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A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

    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善党的领导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题: 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地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4)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如何贯彻: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主题: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基本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新定位: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基本内涵:

①“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核心——八个明确、14个坚持(见第四课)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

4)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坚定四个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

是什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自信

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共一大

艰难引入、奠定基础

马列主义

中共七大

艰辛探索、凝萃精华

毛泽东思想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中共十六大

抵御风险、捍卫前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理论成熟、高度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内容(包括)

第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五,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13条(课本39页探究与分享)

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三步(课本40页相关链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

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宝贵的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3、四个自信的关系

1)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为什么坚持四个自信

1四个自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四个自信”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