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集锦(五)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15
 

一.最佳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 下列不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的是

A. 人们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很低

B. 在生产劳动中,主要使用石器工具

C.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须共同劳动、相互协作

D. 劳动对象也非常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ABD:三项分别从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说明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ABD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

C:“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须共同劳动、相互协作”这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符合设问要求,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判断型选择题。此题型要求学生对重大时事、教材的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解题方法: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经常关注时事政治,理解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判断出来。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用掌握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符合题意的题肢。

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中反映的农民生存状况的根源是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

D. 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剥削的基础。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反映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其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B符合题意。

ACD:经济是基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均未从经济上阐释封建剥削的根源,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3.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这样描述地租:“孔子曰: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将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反映的是(  )

A.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C. 封建权贵阶层和手工业者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A不选。

B:材料中描述的有关地租的问题,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封建权贵阶层和手工业者之间的矛盾,故C不选。

D: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属于阶级矛盾,不是人民内部矛盾,故D不选。

故本题选B。

4.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开始出现了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还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 属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

B. 属于封建生产关系兴盛的时期

C. 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C: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还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C正确。

ABD: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5.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

①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作为资本

②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③市场的存在④雇佣关系的出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作为资本,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市场的存在和雇佣关系的出现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必要条件,排除③④。

故本题选A。

6.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相伴相生,可以说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    )

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远高于社会实际需求   

②股票市场极为活跃,股票价格波动幅度大

③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④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致富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生。①不选。

②: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时,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②错误。

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大量视频卖不出去,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资产被闲置,大批企业、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不能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在于它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     

②主张阶级斗争 

③未看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④反对阶级斗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不能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在于它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不是不能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原因,①不合题意。

②: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②错误。

故本题选D。

8.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对当时的社会情形描述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

③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④工人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③:旧欧洲的一切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幽灵,说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也说明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旧欧洲 一切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幽灵,说明旧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绞杀,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工人阶级尚未成为统治阶级,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题肢组合,再到选项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9.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  )

①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进行革命并建立民主国家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有两个,一是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以,①符合题意。

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另外一个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以,②符合题意。

③:进行革命并建立民主国家这属于时代的 “具体要求”,并不是“历史任务”,所以,③不符合题意。

④: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时做出的伟大决策,也属于时代的“具体要求”,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①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最终完成推翻帝制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④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并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④:推翻帝制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②④均错误。

故本题选C。

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并未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相互关系,①排除。

②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②④正确。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不是“前提条件”,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

12.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 中国革命走城市包围农村 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不是强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不合题意。

B: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说明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符合题意。

C:(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但不是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C错误。

D: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错误。

故本题选B。

13. 历史学家将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其中,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我国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是(  )

A.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选项,顺利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因此,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A符合题意。

BCD: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这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 1954年宪法序言中说:“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B.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 消灭小农经济,发展生产力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三大改造是指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D正确。

A: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不是强制剥夺其生产资料。而且这也不是三大改造的实质。A错误且与题意不符。

B:三大改造与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都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所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是三大改造的实质。B与题意不符。

C:三大改造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不是三大改造的实质。 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5.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

A.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D:中共八大时,我国已建立起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是先进社会制度的要求,但落后的农业国则是现实状况,经济水平低下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6.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D:这句歌词指的是设立经济特区,建立对外开放的窗口,为扩大开放积累经验,D正确。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A不符合题意。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B不符合题意。
C:1978年春,中国就已经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 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材料中“新浪潮”的实质是

A.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 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制度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加入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此依据材料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可知,C正确。

A:A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就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

B:B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之一,不符合题意。

D: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

故本题选C。

18.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冲破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A.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B.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决定作用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A: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A符合题意。

BD:选项BD不符合题意,不选。

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C错误。

故本题选A。

19. 2019年10月1日,我们成功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巨幅画像分别在“建国伟业”“关键抉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伟大复兴”方阵的簇拥下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不同方阵代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21世纪

③“与时俱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对应正确。

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②对应错误。

③: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对应错误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④对应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发展和完善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A. 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 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 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错误D正确,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故选D。

2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