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二课第一课时 B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10
 

2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B

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讲述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及失败原因,阐述了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历史规律。

2.学习目标分析

1)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懂得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知道这些尝试和斗争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原因。

4)知道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理解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5)知道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6)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28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

7)结合历史知识和现实思考,能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3.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科学精神: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革命。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特点与胜利意义。

5.学习活动设计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

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革命

        革命

2.历史任务:

 

 

  

3.近代中国各阶级复兴探索——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做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1)辛亥革命前:                                                                       

 

 

时间

1851-1864

1861-1891

1898

1899—1900

1901—1911

1911

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结论

 

 

 

 

2)辛亥革命后:

结论:

4.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原因)——             决定的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1.国际背景:

2.标志(转折点):

3.革命性质:

 

 

区别

领导权(决定性)

革命前途

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4.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19217月上海成立)

5.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6.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7.胜利标志:

伟大意义

1辞旧”——

 

2迎新”——

3)“标志”——

4世界”——

8.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有正确的领导力量:

3)有正确的革命道路:

4)离不开三大法宝:

5)得到了             的支持。

9.中国革命的步骤:

1)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

 两个步骤的关系:

 

 

试作图理解: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