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必修一 第二课第二课时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10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研制:赵有权          审核者:徐蓉        授课日期:

一、学科素养导向

素养目标

重点关注

1.理解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精神)

2.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政治认同)

3.理解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科学精神)

4.理解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精神)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3.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4.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意义。

二、基础知识导学

1.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的诞生。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进入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            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      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易混易错导辩

1.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国际环境。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6.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7.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8.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共同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

 

9.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变化。

 

1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彻底性。

 

11.资产阶级没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14.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完成了对其社会主义改造。

 

15.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手工业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重点难点导析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重要意义:顺利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五、知识体系导构

六、同步巩固导练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候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面临的崭新的历史课题是(  )

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②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③如何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  D.实行改革开放

4.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包括(   )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优先发展工商业

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   )

①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它们进行彻底的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党的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重大贡献是(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B.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对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7.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历史意义在于(   )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③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消灭剥削          B.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过渡到共产主义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对这一飞跃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 

③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④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1953年8月,在财经会议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中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仅“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就开展了1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这些都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