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介休建筑琉璃 中国古建上延续千年的流云霓彩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06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简简吟》中将美丽的琉璃与绚丽的彩云并提,称其为易脆的好物。我们所熟知的建筑琉璃色釉明亮、如霞似云、不浸雨雪、经久耐用,即使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如此坚固的琉璃构件实在与易脆的形象不相符,白居易所说的琉璃是我们所熟知的琉璃瓦等构件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琉璃的发展历史说起。

琉璃,现代科学将其释义为由含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而成的釉料。人类使用琉璃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距今4300年前的伊拉克玛斯玛尔遗址中就出土过世界上最早的琉璃残片,3600多年前,琉璃器皿就广泛地应用在了两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居民的生活中。著名历史学者李西兴等人就曾考证我国的琉璃很有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过来的。根据成分占比,可以将琉璃分为铅钡琉璃和钠钙琉璃两大系统。虽然都是琉璃,但中西方却分别发展成了这两种不同系统的代表。西方古琉璃主要是钠钙琉璃,质地追求透明感。而中国古琉璃由于技术成熟较晚,在烧制中加入了大量的铅作为助溶剂,以减少烧制难度,物品透明感不强,成品类似于玉石,属于铅钡琉璃。琉璃最早在史料中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那时的琉璃主要指的是琉璃珠等装饰品和器皿。后来随着中国古代工匠将琉璃与砖瓦烧制结合,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琉璃,主要包括筒瓦、板瓦、滴水、脊刹、悬鱼、鸱吻、悬脊、影壁心等构件。中国的建筑琉璃始于北魏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建筑琉璃逐渐成为中国琉璃应用最主要的领域,以至于自明清以后,人们一般所说的琉璃大都指建筑琉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