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参透生物课本?
掌握课本内容,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研读课本。可能许多老师提出过这个建议,但当我们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自己好像花了时间看书,但并没有领悟什么新东西——这是方法的问题。
我敢肯定地说:如果真正吃透了生物课本,当你看到一道概念辨析类或典型应用类的概念选择题时,你马上可以知道哪个选项是错的,哪里错了,有什么“坑”,有什么特例。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难,下面我介绍一些研读课本时的小技巧。
重视概念
第一,对名词的定义尽量背诵。阅读课本时应当注意限定词,这会对理解一个名词及判断从属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
例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定义阐释了其来源、功能、化学本质。
例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的定义阐释了其来源、运输途径、功能、含量、化学本质。
第二,对过程的概念动态理解。课本中有许多动态过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描述这些过程的概念并不需要背诵,而是需要在脑中有动态推演的过程。
第三,规范术语的完全记忆。本质相同但表述相异的答案并非不正确,但在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按照原文表述一定万无一失。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原话表达,至少要做到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重视概念细节辨析
对付概念细节类题,需要做好概念之间的辨析。以下是研读课本时注意辨析的地方。
第一,程度副词往往暗含考点。主要是“绝大多数”、“主要”、“一般地”等字眼,往往蕴含考点。
第二,近义词和形近词需要分辨。
第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题中一个比较狡猾的设错点是:一个概念表述本身是正确的,但它和前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不正确。这样的设错方式在政治、历史等文科中较常见,但在生物中出现往往会让理科生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个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它与别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四,重视细节。逐字逐句阅读,不应忽略各种小字部分、课后习题和图片给出的信息。这些并非课本正文的内容,往往也不作为主流考点,但是即便在题型和难度稳定的全国卷生物当中,也可能作为选择题的细节考察。
第五,注意特例&无特例语句。顾名思义,特例的存在容易让考生考虑不周,而无特例语句的存在容易让考生“考虑过当”以下是范例:
特例: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不是绿色植物的特例?
无特例语句: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第六,类比/拟人/举例/口诀记忆。
类比法:浆细胞的作用是释放特异性抗体,它并没有识别作用。它就像大街上的洒水车不断向外喷水(抗体),只是不同类型的洒水车(浆细胞)释放的液体(抗体)不同,且每种类型只能释放一种。
拟人法:类囊体薄膜懂得“肥水不流外人田”,产生的[H]和ATP只供暗反应利用。
最后,学习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在高中学习紧张的情况下,分给生物学科的时间必定是不多的。但如果你能每天好好研读几页课本并做好笔记,认真做一些题,有空做一些推演和自我检测,那高中生物就没有什么能难得到你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