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五)
1.为保障居民出行安全,陕西某县交警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他们在其辖区内设立安全劝导站,提醒居民注意出行安全,并为出小区时忘带头盔的居民提供可以临时借用的“公益头盔”,这一做法( )
①使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明显提高
②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④有力地保障了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材料没有涉及依法行政,同时,夸大了“一盔一带”行动的作用。①不选。②③:我国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保护居民安全的行为既是国家性质的体现,也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②③正确。④: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没涉及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④排除。故本题选B。
2.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下称防控机构)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防控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防控机构报告。这一规定( )
①维护了公民健康权、隐私权,体现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
②明确了社会主体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义务,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
③强化了传染病防控机构的职权,有利于其发挥效能
④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这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民主具有真实性,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公民健康权、隐私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防控机构报告。这明确了社会主体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义务,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中的规定并非强化传染病防控机构的职权,③不合题意。
④: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但不是这一法律规定确立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2021年2月19日,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网民“辣笔小球”在微博上发布歪曲事实、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南京警方依法对仇某某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由此可见( )
①公民行使了检举权
②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③公安机关公正司法
④政府依法行政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辣笔小球”在微博上歪曲事实、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受到南京警方的制裁,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也意味着政府在依法行政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②④应选。
①: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①与题意无关,不选。③:公安机关属于行政机关,无司法权,只有司法机关才会公正司法,③不选。故本题选D。
4.202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居委会组织法修订立法调研,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实地查看社区服务站、党建文化长廊、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等建设情况,并组织座谈会听取民政部门、部分街道办及社区等关于实施居委会组织法相关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群众意见。这说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③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和质询权
④人大代表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容,①排除。②: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立法调研,了解基层状况和意见体现其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②正确。③:材料没有体现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和质询权,③排除。④: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听取基层汇报,了解群众意见,说明人大代表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④正确。故本题选D。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原因在于( )
①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本质特征
②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宪法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集中反映了人民意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本质特征,①错误。③: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宪法的修改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③错误。②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原因在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集中反映了人民意志,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国旗法、国徽法的决定,决定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国旗法、国徽法对于损害国旗、国徽尊严的行为作出进一步禁止性规定。根据新法,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旗、国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新法,国旗、国徽应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修改国旗法、国徽法( )
①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的体现,有利于各级人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国旗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和管理
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制度自信
④有利于完善国家标志制度,维护国旗、国徽的尊严,展现大国气象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A
【解析】①④:修改国旗法、国徽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完善国家标志制度,维护国旗、国徽的尊严,展现大国气象,①④符合题意。②:修改国旗法、国徽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体现,而不是决定权,②错误。③:修改国旗法、国徽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义务意识,而不是权力意识,③错误。故本题选A。
7.2020年7月1日是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的第一个回归纪念日,各界举办了多项庆祝活动。但香港街头仍有人非法集结,堵路纵火,阻塞交通。须严正提醒,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央在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不要低估香港国安法的法律尊严与威力。由此可见( )
①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我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
③我国坚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④我国维护广大香港市民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材料中“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央在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不要低估香港国安法的法律尊严与威力”,表明我国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①③符合题意。②: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且材料不涉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②排除。④:材料并不是反映我国维护广大香港市民的民主权利的问题,而是要求香港市民履行公民义务,④排除。故本题选B。
8.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自2018年8月初次审议以来,共有381443人提出796681条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覆盖了公民一生每个阶段的各种权利,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材料告诉我们( )
①立法机关健全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推动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
②立法过程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确保制定的法律体现公民意志
③立法机关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按立法工作规律办事
④依法治国要求立法依靠人民,使法律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的诉求和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覆盖了公民一生每个阶段的各种权利,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告诉我们立法机关坚持推动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使法律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的诉求和利益,①④符合题意。
②:我国的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不是公民的意志,②错误。③:中国共产党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立法机关严格按立法工作规律办事,③错误。故本题选B。
9.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许多新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严格限制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明确国家机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等方面有关问题进一步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研究论证。这说明了( )
①人大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②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基本原则
③我国健全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④我国优化协商民主展现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展开探究论证和征求意见,做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①符合题意。②: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制定体现了人大和人民的关系,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只是强调了征求意见,没有涉及到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③排除。④: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民主立法,不属于司法制度,④排除。故本题选A。
10.2021年3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该文首次公开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涉及依法治国的方方面面。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科学立法,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③努力打造法治政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④要不断提升司法机关水平,务必从严司法,保障司法公正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选项①属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是接下来的任务目标,故①不选。②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应努力打造法治政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故②③入选。④: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而不是从严司法,故④不选。故本题选C。
11.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从今年3月成立文件起草组到文件通过7个月来,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起草组会议,企业家、科学家、各界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最后提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决定的。“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体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公民就“十四五”规划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形式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分析】本题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材料,从《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公民的政治生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信息:“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就“十四五”规划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形式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点睛】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