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放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温室效应的危害
1.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影响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大面积温度与气候的变化导致物种迁移,而许多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法适应气候迅速变化,从而走向灭亡。
3.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
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地球上病虫害增加;
6.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1. 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2. 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
3. 开发采用新能源和技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4. 提高能源利用率。
湖泊效应
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少,使得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加之水陆热力性质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不断的输来的水汽,使云量和降水增加。
1. 水分平衡变化(湖区蒸发量增加,周围地势高出降水量增加);
2. 调节温度(年平均温度升高,温度年较差减少);
3. 温度、降水变化,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火山喷发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这些自然原因再加之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的烟尘等人为原因,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会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量、降水量和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起冷却作用。
1. 减少过多紫外线伤害;
2. 阴天、雨天、雾霾天气增多;
3. 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城市交通;
4. 影响人类健康;
地表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因大气尘埃造成的“阳伞效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发生“温室效应”)时,加大了水分的蒸发,大气日趋湿润,云量增多,从而使较多的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气温下降;另一方面气候变冷(发生“阳伞效应”)时,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大气日趋干燥,云层变薄,从而使较多的太阳辐射能得以到达地面,气温升高。上述两种机制,在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影响不大的自然状态时,处在自我调整的动态平衡中。但是,当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超过限度时,地球的这种调节功能会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