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路“象”北,“攻”入昆明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6-04
 

2021年6月2日21时55分,一路北迁的(野)象群,在经过普洱、红河、玉溪等多个地市(州)后,正式来到了云南省会昆明市境内。截至目前,象群已经在昆明晋宁区(双河乡)逗留超过24小时。

为了应对这群熟悉的“不速之客”,云南省(林草局)市区多级部门“高度警醒、高度戒备、全力防控”——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现场12架无人机不间断监测,全面开展布防,紧急增调渣土车,封堵周边入村道路,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实施投食诱导,确保人象安全。

亚洲象,作为云南南部热带雨林中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 即区域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

亚洲象个头仅次于非洲象,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大陆生哺乳动物。在亚洲象的参与下,热带雨林变得更加具有生机。它们在维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洲象的吃食和活动,将吃到、推倒或踩断上方高大的植物,开辟可供自己行走的“象道”。与此同时,大象也为雨林打造了林窗(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类似林中窗口故名)——使林下的植物得以光合作用,加速生长,为植被的更新迭代创造了条件。

亚洲象体型巨大,体重可达5吨,其行走形成的巨大脚印可以作为其他小型动物使用的水源地(水洼,类似小型水库),为依赖水源的动植物提供生存甚至繁殖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在旱季时,亚洲象通过多种方式(脚、鼻、牙等挖掘)寻找的湿润土壤和隐藏水源(主要是在干旱河床),也可为其他小型动物利用。

亚洲象通过高效且大量的吞咽(例如北迁象群中一幼年小象,一次性吃食200斤酒糟)和排便,以及广泛的活动范围,植物种子被大量且远距离地传播(种子传播者),促进物种的再生和雨林结构的丰富(此外,还有吃货界的“象屎咖啡”,可以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亚洲象的粪便,为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养分(有机质)和环境,被诸多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所利用,作为居所和繁衍后代的场所,维护了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亚洲象为了取食土壤(补充盐分和矿物质,这也是亚洲象时常光顾农户厨房,啃食食盐的原因),用鼻子及牙齿挖掘或扩大的天然洞穴,可以为有蹄类(一般食植物的有蹄哺乳动物,如牛羊猪等)、鸟类、昆虫、蝙蝠及爬行动物等,提供栖身之所。

此次亚洲象的北迁原因,各方组织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两脚兽”在短时间内,难以知晓“象群”迁徙的答案。不可否认的是,也许奔袭八百里的亚洲象,已经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回到故土(指西双版纳)——它们不像迷失在路途中的旅客,更像是有着一定目标,但是没有目的地的“探索家”。

前路漫漫,“太平有象”。未来环境多变,象群何去何从,唯有时间可以证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