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人们的休闲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但是,如果我们要在其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塑造自己,提升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者(人才),不得不读书“学习”——读书,在书本(课堂),也在天地间,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学者、旅行家通过游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取得了辉煌业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诸如张骞、玄奘、郑和和徐霞客等,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大旅行家。
美国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说,“地中海文明的发现,应归功于公元前139年的地理学家张骞”。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今陕西省汉中人。公元前139年,张骞等人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坎坷,最远到达里海、地中海之滨,获取了丰富的地理资料。
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及中亚、西亚诸国,其副使的足迹遍及里海、地中海沿岸各国。张骞的两次出访,为开通古老而伟大的洲际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西域、运抵中亚、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欧洲与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得西域(今新疆)和中原(政权)牢固地联为一体。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炜,河南人。13岁在洛阳出家,法号玄奘。627年,玄奘开始了他人生最壮伟的西行。次年,玄奘一行翻过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了今克什米尔一带。随后的两年,他专攻梵文佛经。当他离开时,已是一位精通梵、汉两种语言,满腹经纶的高僧。在南亚,玄奘参拜过百岁的婆罗门学者,当过戒日王的上宾。最后,他到达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玄奘经严格考核,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声誉之隆,千古一人”。因为他是大唐和尚,当时及后世许多人又称他为“唐三藏”。
在天竺“功成名就”的玄奘,并没有接受印度半岛各界(留在天竺)的恳求。离开故土16年的玄奘,毅然决然载誉归国。645年,玄奘一行回到长安时,万人空巷,(太宗等人)热情迎接大唐佛子归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其后,唐朝中央政府为玄奘提供了多处存经、译经场所,并且给予了物质方面的保证,使玄奘能组织一批优秀的佛教学者,译出75部佛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玄奘将其在域外的见闻写成名著《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主要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宗教的重要典籍,也成为了传世名著《西游记》的一大蓝本。
在地学史上,地理大发现是世界上多源的古老文明相互认识和开始交流的时代。
西方许多学者认为,1415 年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亨利率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但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真正揭幕者应该是15世纪(上半叶)我国伟大的旅行家郑和。郑和航海的规模巨大,组织严密,历时长久,贯穿明初永乐宣德年间(1405—1433 年),成果丰硕。与之相比,同时代的欧洲航海者难以望其项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