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坚身上,书写着关于音乐的多重叙事。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以天才钢琴家身份年少成名,入学柯蒂斯音乐学院被成功培养为独奏家后,他却将事业的重心放在钢琴教育上。先后于母校柯蒂斯和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他又于2018年重新投身演艺事业,在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全国巡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挑战钢琴演奏的“马拉松”。
在演奏和教育两条叙事线条此消彼长中,李坚从未忘记自己献身音乐的初心。通过对音乐的“凝视”,他渴望抵达观众,却并不想象着一个“回看”的目光。
“演奏家只是传递者,音乐表演的中心不在表现自己。”
对李坚来说,音乐表演是为了……
#1 为传递音乐的信息
在李坚所从事的古典音乐演出行业,这句话尤其是一句真理。数百年来无数的作曲家创作了无可穷尽的音乐作品,而大浪淘沙之后,唯有在艺术上最精华的那些成为了常演曲目。
在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乐谱上,承载着最丰富的信息,不少有着大自我的演奏者希望凌驾于其之上,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首先我是特别告诉我自己,我没什么重要的,我就是一个把曲子演活了的这么一个中间媒介。你要是把自己弄的太重要了,一个是演不好,第二个你动机不纯了。其实我们就是把自己要做透明了,消失就是透明。你到了一个境界,那儿只有音乐,没有别的东西,音乐是谁写也不重要了。如果能到这个程度,那是不得了了。”
“钢琴系的教育更多的是去培养一种对艺术的虔诚,你演奏钢琴并不是为了去把它弹好,也不是觉得这部作品好,或者是为了获得观众的喜爱,而是这个作品表达了你想说的话。”对李坚来说,演奏者有话可说,让音乐替你说就好,用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就是less is more。
古典钢琴演奏有着乐谱的严格限制,因此某种程度上演奏的“自由”其实是伪命题。然而在李坚看来,研究乐谱时当然必须要尊重原作,“但并不代表你按照他写得这些命令去执行就结束了,而是要懂得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找到答案之后,你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这个东西逐渐变成你自己的。你研究地越透,你到最后就越自由。这种自由是经过监狱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
他所指的“监狱”,在乐谱之外,还包括在学校中系统学习过的规矩、曲式、和声等。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分寸的拿捏,修行全看个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演奏的时候越懂得规矩,才越有可能跨越规矩的监狱而抵达表演的自由。
自由的境界并不能完全通过苦练而达到,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仍需要艺术的直觉和领悟力。“知识对于艺术创造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的直觉才是艺术创造的本质,就像人的动物本能一样,是一种原始而又真实的存在。”艺术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唯有你有话可说时,你方可以调用已习得的知识完成艺术,抵达音乐表演的自由,由此发现真实的自我。
在李坚个人的价值体系中,他似乎特别排斥那些看似高级然而实则却是自恋型的行为。弹好钢琴必然是每个有艺术追求的钢琴家的目标,然而在他看来,若只是希望通过高超的、绝妙的演奏以引来观众的叫好,这其实背离了音乐表演的初衷。
音乐表演应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非炫技式的演奏家凌驾于观众之上的自恋型的演出。同时,对听众来说,如果他们抱着居高临下的评判心理或是充满敌意的比较心理坐在台下时,演奏家也会有所察觉,进而影响音乐信息的传递。
无论是某些炫技演奏家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是对观众唯命是从般的仰视视角,在李坚看来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对得起观众,同时也是对得起自己,那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