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气污染及其防治4346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5-10
 

教学课题

2.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3月26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课文讲解】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案例分析】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课文讲解】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提问】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回答】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西南地区        

90年代             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               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案例分析】北京的空气污染和蓝天工程

【思考】1.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3.调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回答】

1.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2.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以及北京干燥、多风的天气。

3.在污染防治上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课文讲解】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

【案例分析】贵阳大力治理酸雨

 1.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⑴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

⑵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整治措施:

⑴投巨资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多家污染大户迁出市区,关闭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全市企业已实现烟尘达标排放;

⑵取缔街头燃煤炉灶,改用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并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工程,燃料气化卑从74%上升到96%。

3.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总结】北京和贵阳虽然它们的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措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具有的普遍意义。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答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思考

 

 

 

 

 

 

 

 

 

 

 

 

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学生只做了解

 

 

 

 

 

 

 

 

 

 

 

 

 

 

 

 

 

 

 

 

 

强调: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案例分析了推进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现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对治理酸雨的作用。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