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但立夏并不代表真正入夏。
《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因为立夏并不等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要想真正进入夏日,按气候学的标准,还得满足连续5日日均气温高于22℃ 的标准。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宋英杰在他的书里曾经这么说:古人认为,春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夏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地气张而天气盈。夏季是天之气与地之气互动关系最好的时候。他把春与夏的天之气与地之气形容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春季是天之气与地之气的初恋,那么夏季便是它们之间的热恋。 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明人在《莲生八戕》一书中记载:“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对于农耕来讲,“立夏”是一个农作物旺盛生长的重要时期,田间管理进入紧张繁忙的阶段。此时,大江南北早稻也开始插秧。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而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对于冬小麦来说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春种农作物苗期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公转,到达运行轨道45°时,便是立夏节气。立夏节气从5月5日或6日开始到5月21日或22日结束,太阳直射点从北纬16°19"到20°16",日照时间明显加长,气温明显升高,人们感受到初夏的味道和风景。这一时期,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以北地区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夏季,我国大部真正进入夏季的时间一般是在6月以后。另外,按照公历划分四季的方法,5月属于春季(3~5月)的晚春时节,6月1日才进入夏季。
在我国很多地方是: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春与夏大体是“划江而治”的格局。但近些年,夏往往在立夏时节便急促地“北伐”至华北,春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 一年之中,春天在我国的面积最大时间段并不是清明,也不是谷雨,而是立夏。确切地说,是立夏的三候(5月15日至20日左右)。所以,如果以平均气温来定义节气,立夏或许应改名为“盛春”更为贴切。 进入立夏节气后,意味着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立夏前后,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