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直面“非语文问题”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1-06
 

《语文学习》封面上公益式的广告词“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横向上告诉我们语文是广袤无垠的原野,而《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又从纵向上提示我们语文是珍贵无价的遗迹。一横一纵构成的坐标系,使语文具有丰富的象限。就以教学问题来说吧,语文跟“生活”和“文化”的关联度太大了,简直包罗万象,尤其是在提倡自主学习、自由提问的课堂上,当一些问题来自学生的时候。


考量一下,来自学生的教学问题,有的贴近语文,有的远离语文。从教师的心愿来看,自然是希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越贴近语文越好,越贴近自己的教学预设越好。不过,这毕竟是美好的一厢情愿。既然问题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是无法取代他们去发现的。尽管教师不断告诫他们提问“要有质量,要提出真正的语文问题”,但是问题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很大的,问题距离语文无论多远都是有可能的。


于是,看起来远离语文的问题,就被一些教师称为“非语文问题”。比如学习《木兰诗》,就有学生问“木兰正值青春期,有很强的体型特征,怎么可能当兵十二年,同行还不知道是男是女?”类似的问题,常常困扰广大语文教师。


每当有机会听课,我最关心这堂课有没有来自学生的问题,哪怕只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感到欣慰。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总是直接抛出自己精心预设的问题,一堂课往往就是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以及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度过的。为了避免来自学生的“非语文问题”,他们干脆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取消“学生提问”的环节。这种因“非”废问的做法,我认为是很不可取的。


首先,学生的提问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教师了解他们是否进行深度学习的试金石。只要他们具有裸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对文本的原初感受,产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的强烈冲动,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产生提问的念头。对于教师来说,凡是经过学生深度学习而产生的问题,不论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都弥足珍贵。也许当教师试图消灭“非语文问题”时,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勇气都会被一同消灭掉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愚蠢的。


其次,“非语文问题”跟其他问题一样,也可以成为教学引擎,自然地启动整个课堂,从而生成教学的精彩。这里,至为关键的是,要看教师有没有语文意识。如开头所说,语文是生活的,是文化的,当学生直接就“生活”和“文化”进行提问时,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当真丢掉了语文,而是将“语文”暂时悬置起来。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将“语文”适时添置上、还原好。教师应当牢记一个“铁律”:学生的所问所答所思,往往跟文本的某一点或整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样,我们就会在学生的所问所答所思与文本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尤其是找到目标性互联和方法性互联。在自然的引导过程中,某一教学目标实现了,某种思维方法达成了,从而使学生的所问逐渐具有价值,使学生的所答逐渐提升到审美境界,使学生的所思逐渐具有深度,最终使课堂教学变得真正有效、高效。


有语文意识的教师,善于把远离语文的教学问题引向贴近语文的方向,

譬如



一位小学教师讲《钱学森》,先让学生自由提问,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看起来绝对“非语文”的问题:“钱学森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并未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大家讨论片刻以照顾其面子;当学生发言“希望将来学好多好多的知识,考上高校,挣好多好多的钱,成为百万富翁,因为他正好姓钱”时,教师巧妙地引导:“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很好,可是事实上钱学森是一个一心为钱的人吗?同学们联系课文的内容讨论讨论!”然后答案精彩纷呈:“钱学森如果一心为钱的话,他就不会从国外回来。因为当时美国比我们中国富裕,我们中国一穷二白,而钱学森克服重重阻挠,还是回国了”,“希望钱学森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像森林里的大树一样默默无闻,虚怀若谷,无私奉献,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 

相反,缺乏语文意识的教师,往往把贴近语文的教学问题引向远离语文的方向,这方面的例子甚多,我就不列举了。


再次,有时也确实会碰到“在文本上无法着陆”的“非语文问题”,比如前面所说的花木兰“体型特征”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出现了,教师最好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妨这样鼓励:如果不能依靠现有文本来解决,就不妨作为研究性的难题留待日后发现了更多的类文本,通过比较阅读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也许日后真的会有学生持之以恒地去研究,并有可能有重要发现。当然,有的“非语文问题”则完全有可能碰触到了文本本身的瑕疵,此时教师不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告诉学生:古人、前人思考不缜密的现象也并非没有可能,课后可以写篇小论文去“指瑕”。这小论文本身就是作文,就是语文,于是所谓“非语文问题”就转化成了“语文问题”。


第四,不要担心“非语文问题”影响语文课的纯洁性。《钱学森》的课例告诉我们,“纯洁性”只是宏观原则,其实语文课也可以像写散文那样“神不散而形散”的。语文课堂忌讳一步不离正题,亦需徘徊之美、曲线之美,而所谓“非语文问题”作为课堂的异数,处理得好,也会带来情趣,调节气氛。既然课堂板滞而缺乏活力时,教师有时会来一个“非语文”的小幽默、小故事,甚至停下来进行“非语文”的纪律整顿,为什么不可以容忍“非语文问题”并豁达地视之为调味品呢?“水至清则无鱼”,语文课过于“纯洁”则无语文味。


第五,不要把“非语文问题”简单地跟教学效率挂钩。语文课不仅仅是一堂课,它是由无数堂连续性的常态课组成的,这一堂课因处理所谓“非语文问题”节奏慢了,则可以在另一堂课里灵活调节。教学效率固然跟每一堂课有关,但不是每堂课都应立竿见影——立竿见影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比如公开课。还有,有的课文不上都无所谓,哪里用得着计较于一两个所谓“非语文问题”呢?做语文教师,要大气,要气定神闲,“分秒必有用”不符合语文课的特点。


当然,我并非希望“非语文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说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既要不断提醒学生贴近文本思考、贴近语文提问,又要敢于直面他们有可能提出的“非语文问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