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一位堪称多才多艺的天才大师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1-06
 

有谁能创制一部书,一问世便震动朝野,掀起万千波澜?

有谁能创制一部书,纵残缺也压倒古今,魅力有增无减?

有谁能创制一部书,纳万象又一身俱珍,堪称罕世瑰宝?

有谁能创制一部书,居经典却定力恒足,笑傲艺术极巅……


成就震古烁今,影响空前绝后,如此巨擘,堪任者史上恐怕唯此一人,那就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红楼梦》的作者、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我国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家谱名天佑,号芹溪、芹圃,别号梦阮,以字行世。生活在康雍乾三代的曹雪芹,在经历了家族由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荣枯升沉之后,广罗素材,结合最切身的感受,倾其毕生心力,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杰构出了一部彪炳青史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为后世留下了一幅极生动又极真实地描绘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要历史生活的长长画卷。它思想与艺术结合完美,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造极之作,也是世界经典文学中的艺术精品。该书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探讨与争鸣,继之而来的红学研究也成为最热门的研究。“‘红楼’在中国乃至海外都几乎成了一种情结,由学界,而政界,而商界,或考证,或赏析,梦里梦外各种说法,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从政坛领袖、各级干部、红学泰斗,到艺术家、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红楼’或读之,或研之,或拍电影、电视剧,甚至重拍电视剧……关于红楼的名目长久不衰,蔚为大观。”(胡适等著《名家正解〈红楼梦〉》前言)在当今的“显学”行列也已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学问。2004年美国资深学者丹尼尔·S·伯特对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及“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遴选后发榜,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为中国唯一一部入选《史上100部最伟大长篇小说排行榜》的作品,其名字也荣耀载入了《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



当代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说:“《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异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文学、艺术、技艺的各种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以及诗话、文评、画论、琴理,《红楼梦》中应有尽有,真可以说是文备众体。没有多方面的文化积累,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作品。”(《红楼梦与百年中国》)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其《曹雪芹与〈红楼梦〉》中也说:“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伟大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极广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


一部残璧的《红楼梦》的确足证曹雪芹的才华出众与多才多艺。小说中涉及封建典章礼制内容的就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嫡庶制度等等,甚至还在许多章回(如第53回乌进孝交租、第56回探春理家等)写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经济模式。涉及窑瓷文化的全书就有15个章回40多处描写,其中的陶瓷名品有出自宋代汝窑、定窑的,也有出自明代成窑、官窑、宣窑的,瓷珍荟萃,美不胜收,自然也由此涉猎到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餐饮文化以及珍玩收藏文化等。涉及中医学内容的,据统计全书多达290处,5万余字,其中提及使用中草药和有关方剂的就有40余种,提到太医、御医、游医10余人,而且对于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而涉及民族传统艺术的更是大呈异彩,饶有趣味:曹雪芹用绘画艺术描写生活场面,通过人物的言谈笑语透射出他独特的美术理论和美学情趣,与小说的叙事互为表里,相映生辉。作品中描写的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龄官画蔷、湘云醉卧芍药裀等一个个生活场景,简直就是一幅幅神韵俱足的艺术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享受到无比深透的精神熏陶和艺术感染。再者,从作品中对音乐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对雅乐的一贯追求以及对琴理的深度领悟,尤其是将传统高雅音乐与人格、人品、人文环境高度契合后所幻化出来的高贵气象,与贾府这一特殊家庭的社会地位极相和谐。此外,作品在服饰描绘方面既有对典型人物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等穿戴上的工笔重彩,又有大场合下对众人衣饰的小写意;既刻画出人物衣饰的考究,又点染出人物穿戴的个性化。锦衣绣袄,珠环翠绕,让人在对我国古代民族服饰艺术的巡礼中眼界大开。正如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恰恰不在于它是提纯了的唯一的为文学的文学,而在于它包含了多得不得了的生活内容。这种生活内容之丰富性与重要性,甚至使作者的个人风格也为之逊色了。这才是大家!这才是巨著!”(《〈红楼梦〉的容量和特色》)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红楼”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历经沧桑而屹立不倒的宏伟建筑,是因为在建造过程中其一方一位,一形一式,都经过精妙合理的建构设计;其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取自货真价实的建筑材料;其一镶一砌,一撑一架,都出自高超稳妥的建造技术。而设计师、采购员、建造师……各种角色曹雪芹一身兼任,亲力亲为,苦心孤诣,慢工细琢,精益求精,这才是这座红楼根基永固、风采长新的关键所在。那么,曹雪芹的这些超人才艺从何而来?是天赋如此,还是后天习得升华而成的呢?这恐怕离不开其家庭传统对他的熏陶、培养以及复杂的生活履历对他的历练和厚赠吧。


曹雪芹出生于宫廷贵族世家,其家庭自其曾祖父曹玺以来,已积成了一个非常富丽的文学艺术环境。其祖父曹寅可谓当时的文化名士,工诗词戏曲,善书法,还是出了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光精本就有3287种之多;曹寅自己精刻的书也有20几种,且这些刻书至今仍被推为精刻的善本,就连著名的《全唐诗》都是由他掌管扬州诗局时主持刻印的;曹寅行世的诗集叫《楝亭诗钞》,当时就有许多文学大家像朱彝尊、姜宸英等为之作序。另外,《四库全书提要》谱录类食谱之属存目中有一条还提到了曹寅“以前代所传饮缮之法汇成”并刻印的《居常饮馔录》一书。书中所收《糖霜谱》《制脯鲊法》《粉面品》之类,都是专讲饮食糖饼做法的。曹寅家做的雪花饼,在当时有着“粉量云母细,糁和雪糕匀”的称誉,名不虚传。我们读《红楼梦》,看其中贾母对于餐饮的讲究,看贾家上下对吃喝的讲究,不难看出曹寅的这部《居常饮馔录》对曹雪芹的创作有着多么大帮助。



富贵的家庭环境与文学艺术的环境合在一家,这在当时的汉人家庭中是很难找到的。这也使天资本就冰雪聪明的曹雪芹从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中有幸生成了文学和艺术的“天才”,能诗能文能作画,且兴趣极为广泛。他的诗才多次得到身边朋友的颂赞,如敦诚的“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敦敏的“诗才忆曹植”,张宜泉的“爱将笔墨逞风流”,永忠的“传神文笔足千秋”等等。赞语中提到的三国时的曹植、中唐的李贺都是年少诗才,用他们来喻指曹雪芹,足见其才气纵横,诗艺不凡。只可惜曹雪芹亲创的独篇诗现留存的仅剩其《题自画石》一首及其《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一诗的最末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其余大量诗作,我们只能从他的《红楼梦》中去赏析、去品味了。


曹雪芹其实还是一位画家,他最喜欢画突兀奇峭的石头,并曾为自画石题过诗。他还画过一幅漂亮的《乌金翅图》,通过黑色蜻蜓的双翼在有光和无光时所呈颜色的不同,来说明光对画的重要性。据当代画家说,他的有关看重光与画的关系的论述,比西方画论中提到这方面的论述要早很多。曹雪芹的一位朋友笃斋原先很是不信他的这番画论,以为他是在唱高调;等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月亲眼看到曹雪芹画的这幅《乌金翅图》,才十分敬服而又大发感慨地在图上端批道:“曩闻芹溪论画,窃疑其有过激之言。今睹此《乌金翅图》,光彩闪耀,能不令人心折耶?”在《红楼梦》第45回有这样一段文字:“一日,外面矾了绢,起了稿子进来。宝玉每日便在惜春这里帮忙。探春、李纨、迎春、宝钗等也多往那里闲坐,一则观画,二则便于会面。”在“帮忙”二字之后庚辰双行夹批道:“自‘忙’不暇,又加上一‘帮’字,可笑,可笑!所谓春秋笔法。”这里脂批的“春秋笔法”实际在说的是曹雪芹(借宝玉)在圆明园(借大观园)画室中帮忙画曹香玉皇后(实竺红玉,借惜春)的十二钗(册)像,每月绘制一幅,直到完成“十二花容色最新”全图(甲戌第7回开题诗,借秦可卿隐指竺皇后);同时也暗示了曹雪芹就是一位绘画高手。



对艺术的追求,曹雪芹一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堆砌和造作。他在《废艺斋集稿》中论画时说:“凡诸家之长,尽吾师也。要在善于取舍耳。自应无所不师,而无所必师。何以为法?万物均宜为法。必也,取法自然,方是大法。”《红楼梦》第17回评论大观园的建造时就有这样的句子:“‘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并借宝玉之口评论道:“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即便作品中宝钗、黛玉论诗也表明了曹雪芹崇自然、重本性的这一主张,并从中折射了他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传统思想束缚的人生观。


曹雪芹的多才多艺,不啻在诗文绘画,还有多得不得了的其它各种技艺。近代著名红学专家吴恩裕先生沥半生心血,考证并发现了曹雪芹《红楼梦》以外另一部重要佚著《废艺斋集稿》(下称《集稿》)。这是一部分八册谈论金石、风筝、园林、泥塑、织补、织染、雕刻、烹饪等多种技艺的丛书。其真本早已流落海外,据说是被一个姓金田的日本古董商在北京从前清礼亲王府重金买走全套并寄回日本的,现人书均已不知所踪。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仅是通过像孔祥泽、赵雨山等有心人费尽周折而誊抄过来的残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下称《考工志》)是其中讲风筝的一册。《红楼梦》第70回中有一大段描写放风筝的文字,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确是个懂风筝的行家。在《考工志》的风筝画诀中,曹雪芹要求“繁而不烦,艳而不厌”;他用独特的扎绘法扎糊风筝创立了北京“曹氏风筝”的独门绝技。特别是放风筝,曹雪芹更是有着惊人的技艺。据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述,曹雪芹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四日预测到下午有风并测定风向后,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当着好友董邦达、敦敏等人作放飞表演,那真是“神迷机轴之巧”“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茑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简直出神入化,令在场观技者无不惊异、叹赏。



《集稿》的第六册讲的是编织印染及江宁织造府的织机。针对编织技术,曹雪芹鞭辟入里,论道精彩:“(丝织之法)初则平织,进而纹织,其色也则由纯而杂,其纹也则由简而繁,愈衍愈妍,愈传愈巧。”又说:“织锦之要,在于组织经纬之丝,机上每以五枚至八枚而织多层之缎。排针挑花者,按所拟纹样,以丝质诸线经纬编成花本,以备牵花之用,然后可以之牵花。此道程序,乃运用诸线编成花本与经丝之连系,织工蹲于提花架上,诸线牵提一次,经丝随而浮沉一次,织者即配以一梭。其于间丝一根,使其扣于浮纬,循序以进。”至于印染诀窍,“首须选好染料,皆以植物提制而成者。如以红花制作红色染料,姜黄作杏色,柏皮作黄色,黄栌作明黄,槐米作绿色,靛青作蓝色(头蓝、二蓝、三蓝、月白等),紫草作紫色,五倍子作玄色等。若以此法炮制好之染料,染成蚕丝,虽至织物磨旧折裂,其色泽不变,也不减退。至于染法,则以炼熟之蚕丝,直入染料中,即可上色,而光泽不变。”……简捷说来,曹雪芹的《集稿》就是一部汇集我国“百技”的作品,它打破了中国儒士一贯不齿“百工之人”的陈旧观念,充分表现出了曹雪芹对儒家一向鄙夷工商业的不认可,以及对墨家重视并能娴熟工艺技术的肯定和称赞。正因如此,他才会在《红楼梦》中不厌其烦地去细写做菜、编织、刻竹等生活技艺,为的就是表明自己看重工商业的思想和态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