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历史3月阶段性检测
 
 2018.3.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2. 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3. 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下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A. 柳公权《玄秘塔碑》 B. 王冕《墨梅图》C.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 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 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5. 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A. 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                    B. 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
 
 C. 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                  D. 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
 
 6.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其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这反映出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袁世凯着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国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            D. 三民主义得到真正的落实
 
 7. “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为冲破、“固有的精神”,先进中国人采取的对策是 
 
 A. 开展戊戌变法                     B. 发动辛亥革命
 
 C. 掀起新文化运动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8. 分析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 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 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 省份 | 总计 | 省份 | 总计 | 省份 | 总计 | 
 
     
     | 江苏 | 45 | 安徽 | 17 | 奉天 | 5 | 
 
     
     | 广东 | 24 | 湖北 | 9 | 北京 | 2 | 
 
     
     | 浙江 | 22 | 四川 | 11 | 陕西 | 2 | 
 
     
     | 福建 | 17 | 广西 | 8 | 吉林 | 1 | 
   
  
   
 9. 右图是我国当代画家张仃20世纪30年代发表于《扶轮日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 灌输了东亚共荣的思想
 
 B. 批判了封建伦理的禁锢
 
 C. 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罪行
 
 D. 讽刺了民众的愚昧无知
 
 10. 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1979年 |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 1984年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 
 
     
     | 1992年南方谈话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 1992年中共十四大 |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11.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 都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的正确分析    B. 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 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12.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作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A. 文明史观      B. 社会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整体史观
 
 13. 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14. 观察下列《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造成欧洲人口在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医学技术进步           B. 大量移民进入
 
 C. 两次工业革命           D. 两次世界大战
 
 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
 
  
   
    
     
     | 时间(年) | 1650 | 1750 | 1850 | 1900 | 1950 | 1990 | 
 
     
     |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 18.3 | 19.2 | 22.7 | 24.9 | 23.0 | 15.0 | 
   
  
   
 15. 某学者在评价欧洲一作家的作品时说:“他承认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并不一味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而强调人智对自然欲望的引导和制约,用基督教式的爱去销蚀欲望中的粗俗乃至野蛮与疯狂的成分。”该学者评论的这位作家应该属于 
 
 A. 人文主义者    B. 禁欲主义者       C. 现实主义者         D. 宗教改革者
 
 16. 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推测 
 
 A. 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 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 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 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17. 1937年到1939年间,美国所有股票的价值几乎都贬了一半,企业破产率上升了50%,国债翻了一倍,失业率比1931年的16.3%还高出0.9%。据此,下列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评价罗斯福新政应忠于历史本真               B. 新政已完全摆脱经济大萧条状态
 
 C. 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已宣告失败               D. 基于此数据即可以完全否定新政
 
 18. 下图记录了1962年曾轰动全球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军事冲突的产物    B. 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因此兴起不结盟运动   D. 美苏对峙一度使地球濒临核战争的边缘
 
 19.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人们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解开宇宙起源之谜。17世纪初,人类在探索天体宇宙奥秘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
 
 A.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          B. 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
 
 C. 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0. 海涅在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后写下《颂歌》,内容是“我是剑,我是火焰。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战斗开始时,我奋勇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下列美术作品与此文学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12分)儒家思想蕴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2分)
 
 诚信。(1分)以德治国。(1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4分)
 
 君权神授、(1分)天人感应。(1分)
 
 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1分)规劝君主,缓和矛盾。(1分)
 
  
 
 (3) 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2分)
 
  君主专制;(1分)废除丞相。(1分)
 
 (4) 上述材料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哪些借鉴?(3分)
 
 德治、(1分)自省、(1分)民主。(1分)
 
  
 
 22. (15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矿权的疯狂侵夺使清王朝不得不重新审视矿政,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形势下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对于开矿一事,一部分主张拒绝洋人开挖矿产也不主张自己开挖。究其原因,有的从有碍风水考虑,如两广总督瑞磷;有的从治安上考虑,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有的从民众与洋人之间发生矛盾从而激成外交上的交涉考虑,如署直隶总督官文。丁日昌主张:“五金煤铁等项,非特利源所系,亦军事胜所关……故开矿一层,尤为目前军事饷事之第一要务矣。”刘坤一对此也持赞同态度:“中国煤源甚广,为外洋各国所需,若大加开采,不唯足济中国轮船之用,并可贩运出洋,必有补于国计。”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1898年颁布的《矿务铁路公共章程》规定:“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必须先有已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专集洋股与洋款者,概不准行。凡办矿路,无论洋股、洋款,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自华商……”实际上洋商居多数股份,实际控制矿山的经营管理权。这一规定虽然经修订后改为华洋股各半,但同样不能保障华商的自主权利。
 
 1907年《大清矿务章程》第九款规定:“与华商合股之洋商在中国地方合股开矿止准给予开采矿务之权,以矿尽为断,无论用何方法不得执其土地作为己有……如无华人合股断不准他国矿商独自开采一矿……”在多次中外矿权纠纷中,清政府没有自主性可言,所制定的相关法规毫无约束力。
 
 ——据《中外旧约章汇编》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的矿政主张及其原因。(6分)
 
  主张:一部分反对开矿(1分)。原因:封建迷信思想(风水习俗等);维护清朝统治(社会治安秩序);避免中外冲突。(任答两点得2分)
 
 另一部分主张兴办矿务(1分)。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辅助军事工业);增加政府收入。(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制定的相关矿业政策。(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200字左右)
 
  评分建议(9分):
 
 从政策内容、背景、目的、影响、认识等角度进行评述。围绕其中三点及以上进行评述的,给满分。
 
 评卷参考要点:
 
 政策内容:立法维护华商利益。
 
 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等。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维护华商利益,抵制列强对矿产利权的掠夺等。
 
 影响:一方面能缓解清朝财政危机,维护清政府统治:另一方面,有利于抵制列强对矿产利权的掠夺,注重保障华商的权利,明确矿产利权为国家所有,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相关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限制外商权利的愿望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缺乏自主。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维护矿产利权收效甚微。(民族独立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前提)
 
  
 
 23.(14分)二战结束至今,大国发展与区域发展、全球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7月,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以建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并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
 
    ——[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  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期间(1958—1969年)的外交措施(部分):
 
         1960年,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
 
 1960年,法属非洲殖民地有14个国家独立(当年总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3年,《法德合作条约》签订;
 
 196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1964年,访问拉美,号召拉美反对美国霸权;
 
 1965年,反对美国干涉越南;
 
 1966年,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
 
    ——据[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整理
 
 材料三  英国脱欧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卡梅伦政府政策失当使然,但同时也是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欧洲一体化之初,其合法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确立起来的:其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其二是通过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其三是通过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
 
    ——Alan Milward,The European Rescue of the Nation State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德国对欧政策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此抉择的主要因素。(4分)
 
 理念: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1分)
 
      因素:抗衡美苏;经济重建;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反思战争教训。(3分,任答3点即可)
 
  
 
 (2)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4分)
 
 出发点: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2分)
 
      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1分)
 
      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分)
 
 国的发展条件。(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外因。(4分)
 
 外因: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如大国主导市场、财富分配失衡等);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激进民族主义复活。(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中国未来的崛起道路建言献策。(2分)
 
 建议: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他取消了公民的债务,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他还通过继承法保护小户人家,使之避免破产的命运。
 
 材料二  根据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梭伦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这种将公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很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废止债务奴隶制”的目的和手段。(4分)
 
 目的:保护公民及其财产;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3分)
 
 手段:立法。(1分)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别简析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产生的作用。(6分)
 
 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恢复公民大会;建立民众法庭。(3分)
 
 作用: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提升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培养了公民的法律(司法)观念。(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詹天佑的一生,与中国铁路建设相伴始终,因其设计修建铁路的成就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深知,要建成这条完全由中国人自造的铁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要把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尽可能多地调集到京张铁路工地上来。詹天佑在调集人才的同时,对筑路经费进行仔细的测算核实后,向清政府申报交涉,得到满意的解决。在招聘施工单位时,也采用了招标的方法,让各工程承包人开展公平竞争,在工期、经费、质量等方面选择最佳者得标,让其承包某项工程。
 
 ——摘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京张路者,自京师达张家口,长三百七十余里,南口以北,冈峦重叠,溪涧纷歧,地险而工艰,出居庸关则八达岭横蔽于前,其上为古长城峭壁百寻,惊心怵目。君初履勘,拟由石佛寺向西北行,当凿洞六千余尺,其后乃改由东面斜行,就青龙桥施工辟峡,仅凿洞三千五百余尺耳。当是时,君所携习工程学者仅二人。昼则茧足登山,夜则绘图计工,无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调,议者窃以为吾国人未有当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无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而山洞藏事,四年而全路告成。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撰写的碑文,转引自凌鸿勋《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三  詹天佑在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时曾说:不论成功与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之于工程人员之口。
 
                                    ——钟少华《詹天佑先生的科技方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京张铁路修建成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7分)
 
 条件:调集优秀人才;经费保障;科学管理(工程招标);詹天佑个人贡献。(4分)
 
 意义:中国人自建第一条铁路,增强民族自信心;推进中国交通近代化;培养一批铁路建设技术人才。(3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詹天佑所彰显出的“工匠精神”。(3分)
 
 精神:爱岗敬业,追求卓越、严谨专注、勇于创新、吃苦耐劳。(3分,任答3点)
 
  
 
  
 
  
 
  
 
1. B 2. B 3. B 4. C 5. D 6. A 7. C 8. B 9. C 10. D 11. A 12. B 13. D 14. C 
 
15. A 16. D 17. A 18. D 19. A 20. C
 
21. (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