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1.整体法和隔离法(基础篇)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三校联考)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中间用一个轻杆相连,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已知A物体光滑,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整个过程中斜面始终静止不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tanθ
B. 轻杆对A物体的弹力平行于斜面向下
C. 增加B物体的质量,A、B整体不再沿斜面匀速下滑
D. 在B物体上施加一垂直于斜面的力,在A、B整体停止运动前,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始终为零
2.(2019高考仿真模拟5)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轻质细线绕过斜面体顶端的定滑轮与质量为M的铁块相连,整个装置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mgsinθ>Mg。现将质量为m0的磁铁轻轻地吸放在铁块下端,铁块加速向下运动,斜面体仍保持静止。不计滑轮摩擦及空气阻力。则与放磁铁前相比( )
A.细线的拉力一定变小
B.木块所受的合力可能不变
C.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D.斜面体相对地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
3.(2019湖南质检)两个中间有孔的质量为M的小球用一轻弹簧相连,套在一水平光滑横杆上.两个小球下面分别连一轻弹簧.两轻弹簧下端系在同一质量为m的小球上,如图所示.已知三根轻弹簧的劲度系数都为k,三根轻弹簧刚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水平横杆对质量为M的小球的支持力为Mg+mg
B. 连接质量为m小球的轻弹簧的弹力为
C. 连接质量为m小球的轻弹簧的伸长量为
D. 套在水平光滑横杆上的轻弹簧的形变量为
4、(2019·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一期末)
如图所示,水平光滑长杆上套有小物块A,细线跨过位于O点的轻质光滑定滑轮,一端连接A,另一端悬挂小物块B,物块A、B质量相等。C为O点正下方杆上的点,滑轮到杆的距离OC=h,重力加速度为g.开始时A位于P点,PO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现将A、B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A由P点出发第一次到达C点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B.物块A经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C.物块A在杆上长为的范围内做往复运动
D.在物块A由P点出发第一次到达C点过程中,物块B克服细线拉力做的功小于B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二.计算题
1. (20分)(2020广东化州市一模)如图所示,一质量m=3 kg的物块置于质量M=2 kg的足够长的木板A端,它们以共同的初速度=11 m/s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在距木板B端L=10.5 m处有一挡板P,木板与挡扳P碰撞后立即以原速率反向弹回并继续运动,最终物块和木板均静止,己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5,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求: (1)木板将要碰撞挡板P时的速度大小;
(2)木板最终静止时方端距挡板P的距离. ^
2.(2018广东湛江调研)如图所示,粗糙的水平面上放置一块足够长的长木板C,在C的左端点放置一个物块A,在距离A为s=4.5m处放置一个物块B,物块A和B均可视为质点,已知物块A的质量为2m,物块B和长木板C的质量均为m=1kg,物块A和B与长木板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长木板C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现在对A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14N,使物块A向右运动,A与B碰撞前B相对于C保持静止,物块A和B碰撞后水平推力大小变为F1=8N。若物块A和B碰撞时作用时间极短,粘在一起不再分离。问:
(1)物块A和B碰撞前,物块B受到长木板C的摩擦力多大?
(2)物块A和B碰撞过程中,AB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3)物块A和B碰撞后,物块AB在C上还能滑行多远?
3.(2019天星金考卷)人们平常上下楼乘坐的电梯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它主要有轿厢、曳引机和对重组成。钢缆缠绕在一个转轮上,曳引电动机的主轴带动转轮转动,电动机可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也可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在电动机带动下,轿厢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如果在电梯的轿厢地板上、牵引钢丝与轿厢和对重连接处分别装有力传感器A、B、C,某时刻电梯由低层从静止开始上升时,轿厢内只有一个乘客,乘客脚下的传感器A显示示数为660N,牵引钢丝与轿厢连接处传感器B显示示数为13200N,牵引钢丝与对重连接处传感器C显示示数为9000N,已知乘客质量为60kg,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轿厢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轿厢的质量和对重的质量。
(3)轿厢上升2s,对重减小的机械能。
4.(2008·四川延考区)水平面上有一带圆弧形凸起的长方形木块A,木块A上的物体B用绕过凸起的轻绳与物体C相连,B与凸起之间的轻绳是水平的。用一水平向左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B上。恰使物体A、B、C保持相对静止,如例64图。已知物体A、B、C的质量均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所有的摩擦,则拉力F应为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