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课程结构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3-05
 

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物理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切实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物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基于学生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分层设计高中物理课程中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及学业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2.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设置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物理课程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物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学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

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及物理学科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在必修课程中,纳入物理学的基本学习内容;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学习内容。这样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又兼顾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4.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在必修课程设计中,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现代公民对物理学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有递进关系,注重物理内容的系统性;选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不同方面构建课程,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空间。

5.融入理论和实践新成果,设计先进并具有操作性的课程

高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物理课程研究的成果,强调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注重将现代物理学内容、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纳入课程。同时,课程设计还吸收了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了课程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