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一个流传于老一辈很长阶段的俗语,甚至于是导致婆媳战争的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但是很多人对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个结论却缺乏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依据,今天就来说一下它的科学证据:
1、之前支持“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是一个卫生假说。
“卫生假说”是指:童年时期如果太过干净的生活环境,缺少接触传染源、共生微生物(主要肠道菌群、益生菌等)和寄生虫等,那么免疫系统就会因缺乏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刺激而变得脆弱,对外来刺激常常反应过度,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支持卫生假说的依据主要是一个统计学证据,如国际过敏性疾病调查里发现:
并且根据WHO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约30-40%人群受一种或多种过敏性疾病的袭扰,发达国家的患病率要明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儿童。在欧洲,学龄前儿童过敏患者已经达到50%;在中国,近6年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增加了1亿人。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按理讲,过敏是一个有明显遗传倾向的问题,并且是在第二次接触抗原的时候才会引发,那么接触的物质种类越多不应该越容易引发更多的过敏反应吗?!!!
这里为什么与我们生物教材当中有这么多矛盾呢?原因竟然在于,除了过敏反应之外,还有相对应的另外一个词,那就是脱敏:是用于治疗特定过敏原所致I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即通过注射少量变应原,诱使致敏细胞仅释放微量活性介质,而不引发明显临床症状。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多次注射,可使致敏细胞内活性介质逐渐耗竭,从而消除机体致敏状态。
脱敏治疗一般采用皮下注射。初次接受治疗时要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浓度和剂量,以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最高浓度和最大剂量;然后把浓度和剂量固定在此水平,再重复注射一定时期。注射一般每2~3天进行一次,总的治疗时间约需2~3年。治疗结束后,每隔数年还需进行短期的加强注射,以巩固疗效。于是对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是一个大的支持,通过多接触大自然,慢慢的长时间的接触众多的物质,时间长了,自然产生了脱敏的效果。并且研究还发现这个过程越小越有效,当孩子大一些之后可能的作用会减少,这也就是说注意带孩子从小就开始多多接触大自然。这一些也与脱敏治疗的机理比较复杂,有些至今仍不清楚有关,不过今日,科研团队又揭示了新的实验科学证据。
2、新证据:Cell揭示“不干不净”确实是有利于抵抗力的增强:
来自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的研究团队在《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Infection trains the host for microbiota-enhanced resistance to pathogens
的研究成果,发现
肠道致病菌感染能“训练”宿主的胆汁酸代谢及其产物肠道内的牛磺酸增加,富集可利用牛磺酸的细菌将其催化为硫化物,从而抑制致病菌的呼吸作用,增强菌群的定植抗性
。
简单的讲就是,他们在前期研究发现,野生小鼠面对感染比实验室小鼠的肠道抵抗力更强。于是他们提出假说:定期接触病原体可能有益于微生物群发展最佳的抗菌功能。并且为此设计了相关的实验如下:
对SPF小鼠(无特定病原体)、wildR小鼠(移植野生小鼠菌群的无菌小鼠)和感染过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减毒株的SPF小鼠,进行肺炎克雷伯菌(Kpn)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