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夺冠》观后感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11-13
 

《夺冠》观后感

《夺冠》开启了全国热映,是作为一种中国精神的传递,一种中国姑娘信念的传递,更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作为一部少见的体育题材电影,却更彰显体育的魅力,同时也让人们关注到体育人。正是千千万万个体育人的热爱、坚持、拼搏,团结等精神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最深感自己必须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的引路人,除了锻炼他们的身体,还要培养他们努力坚持,为梦想拼搏的精神品质。站在领奖台上的女排运动员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平凡一员。唯一和我们不同的是,她们选择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义无反顾的扛起了中国女排的金字招牌,用汗水浇灌青春。

有人说,中国女排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我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呢?有人说,是女排精神。那什么是女排精神呢?电影里没有给出直接的解答,但是从一幕幕镜头里,我看到了中国女排流汗、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不怕、不躲、不服,永远战斗。这份在艰难困苦中十年饮冰而难凉的一腔孤勇满腔热血,把女排精神磨炼得历久弥新。这就是无数体育人的缩影,不一样的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聚光灯下的天之骄子。难道剩下的人就没有可取之处吗?我并不那么认为。因为体育带给人们的不只有身体,还有背后蕴含的精神意志和人格品质。我坚信强大的心智会让你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

电影里有两处场景洋溢着不一样的情感,体现了体育人鲜为人知的细腻品质。一处是81年大年夜,吴刚饰演的主教练逼着大家训练到半夜,训练结束后到了食堂,队员们发现自己的父母都来了,之前的委屈都变成了亲人团聚的温馨,而邀请队员父母到来的主教练则在角落默默不言,刻画出了一个铁汉的柔情。作为体育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少不了让学生受苦受累,其实心里真的不好受,纠结要坚持加练还是放松休息,这个矛盾持续到比赛后才消除。希望学生以后回想起训练的日子,会成为他们值得回味的记忆。

还有一处是刘敏涛饰演的女排老队员在病重时对前来看望的郎平嘱托,希望她能回来执教。队友之间的情谊,和对排球的热爱,是让人感动的。正如我小时候受体育老师的启蒙,接触了篮球运动。对篮球的热爱让我把爱好变成职业,身边的朋友大多是球友,即便现在都成了家,我们还以球会友,保持那份纯粹的感情。让我明白什么是互帮互助、团结的精神。

正是这种铁汉柔情的关爱,队友间真挚的感情,才能孕育出一支优秀的队伍。试想一下,如果队里的教练顽固执拗,只会训练不近人情,队伍还会团结一致吗?一个队伍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尤其是在国家队里,不是一个人优秀就可以,还要能在比赛中“忘记最优秀的自己”,为队伍“舍小我,成大我”。怎么管理及领导一支优秀的队伍,我想这是每个体育人都会遇到的难题。从队员储备、相互聆听、团队文化以及赛时心理等,都需要“同心”建设,就是把体育人的精神感染所有人,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女排队员正是上下同心,在比赛中才能够迸发出强大的拼搏精神。

《夺冠》电影里,女排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女排精神展现的只是我们体育人其中的一面。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不仅是锻炼了身体,还能从锻炼中培养出内在的品质。比如从德育方面,教导我们从体育运动中磨练意志、与人沟通、展现自我、培养品质,让自我身心健康发展。从终身体育方面,我们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启蒙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一项能够深度参与,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都坚持的运动,让学生懂得终身体育的含义。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大多有父母的贴心照顾,遇到困难有大人帮忙解决,以至于抗挫折的能力变弱了,害怕失败。这一点小编深有感触,记得在教授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前滚翻技术动作了,但是却卡在了往前一跃上。他们向我反映害怕摔伤了,怕弄疼自己。个别学生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小心翼翼地尝试鱼跃的动作,即便我给予了保护,学生还是未能一次成功。其他同学见状,就更加不敢尝试“失败”了。这节课,我心里很难过,失败和挫折有那么可怕吗?直到我看完了《夺冠》这部电影,才想到学生缺乏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女排精神鼓舞着一代体育人,作为体育人则要鼓舞着一班学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培养体育运动的精神品质。让现在的孩子懂得失败不可怕,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要有遇到困难能够迎难而上的精神。

《夺冠》电影中体现的女排精神,正是现在青少年所需的精神力量。作为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强壮身心,操碎了多少心思,但我们从来没有抱怨。因为我们知道少年强则国强,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出身心强大的新一代,将成为中国的脊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