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不是因为兴趣而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兴趣!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11-03
 
    不是因为兴趣而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兴趣!
    来自: 中国艺术教育网   2019-5-31 09:22    8709

      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认为遵照孩子的“兴趣”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所以今天孩子说喜欢学跳舞,就带他去学跳舞,明天孩子喜欢学画画,就带他去学画画......

      培养孩子学习艺术扩展特长当然是好事,这不仅能够培养气质,还能拓宽未来成长的选择面;但是,当孩子的个人时间被占用过多,往往会产生抱怨,“兴趣”没了难以坚持,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究竟要作何选择?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压迫,致使一部分家长、媒体喊着还孩子“爱和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他自己选择”。结果,当孩子学艺术的兴奋劲儿一过,不耐烦了就不想去了,家长就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咱们就不学了呗,强迫也没有意义,只要你开心、快乐就好......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不付出辛苦,哪能收获果实呢?

      在学习艺术这件事上,孩子往往没有成熟的判断力,会因为贪玩怕吃苦而退缩,而家长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坚持。

      不去坚持,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深层次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不自信的恶性循环,放纵和懒惰将会成为他们的习惯,兴趣从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培养起来。所谓的没兴趣,根本就是还没达到熟能生巧的自我放弃!

      培养孩子学艺术,往往会经历以下过程:

      兴奋期、厌倦期、反抗期、接纳期、稳定期、突破期、独立期。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行为和态度格外重要,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兴奋期做观众;

      厌倦期有作为,巧妙引导;

      反抗期坚定的强迫,不容置疑,问耕耘,不问快乐;

      接纳期、稳定期巩固技能,激发自信。找到观众、寻求认可;绞尽脑汁做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使之成为真正的兴趣;

      突破期最难以跨越,人生的自我实现、个人需求目标早已达成,如何战胜局限性,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复盘、智慧、策略;

      独立期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个永久课题。如何分别?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了,孩子将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或许回首培养孩子的历程,才能找到答案。

      “希望他开开心心地成长、快乐就好,不要逼迫他学不想学的东西。”这话听上去像是开明家庭的家长,对孩子予以自由、宽松成长的心态,实则是家长对孩子的放任、是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

      家长就是孩子人生的引路者,要尽可能的走在孩子前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可言,只有做好了才会产生兴趣。

    相关阅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