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告别了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吴敏同志回到母校江苏省仪征中学任教,此刻的他迈出了实现青春梦想的第一步,成为了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任教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新学科——信息技术。
克服生活困难,积极投身工作
2011年在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工作期间,吴敏同志遭遇车祸,造成左手舟状骨骨折、头皮左枕部清创缝合伤口4厘米和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医生告诉他,舟状骨部位的骨折恢复十分缓慢,如果伤口养不好,很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他在积极配合医生加强康复训练的同时,一刻也没有耽误即将迎来的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工作,他打着石膏,缠着绷带,走向课堂,同时还鼓励学生:“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他当年的所教班级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通过率达100%。
2018年暑假期间,仪征中学进行了校园维修工作,吴敏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冲锋在维修工程一线,顶着酷暑骄阳,奔波于校园施工场地的每一个角落,妥善、及时现场处理相关问题,确保所分担的工程项目有序、安全的进行。而此时,他的小女儿刚蹒跚学步,妈妈患有糖尿病,妻子经常要上夜班,但这一切都没有成为他工作懈怠的借口。
攀登学习高峰,积淀个人实力
大学四年的系统化专业学习给予了他深厚的知识储备,但是他深知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他积极的参与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课程,2010年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2013年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取得了教育硕士学位,并在研究生毕业班中获得优秀学员称号。2009年他走向了电教中心的管理岗位,承担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应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每天电化教育楼最后一个关灯房间的肯定是他的办公室,日光灯下那是他和同事们专心致志讨论教学问题、探索信息技术的身影。2010年4月仪征中学作为扬州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复评顺利通过;2011年仪征中学校园网站作为“数字化校园”创建的主要成果获得扬州市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三等奖;2013年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获得扬州市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二等奖,吴敏同志获得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吴敏老师制作的仪征中学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主题网站获得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专题网站中小学组二等奖。在2017年仪征中学参与扬州市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三类示范”创建工作中,吴敏同志身先士卒,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团结同事,做好相关迎检工作,他本人获得了基础教育装备示范校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教学生涯中的学习给予了他向上攀爬的力量,要想成为一名有所建树的名师,他知道必须要学会总结与反思,所以在教科研方面,吴敏老师积极申请并主持了扬州市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围绕课题分别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和《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论文《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解析社会性软件促进网络教研共同体有效建构的研究》,顺利结题并得到了学科专家教师的好评。2014年他主编的校本教材《网页Flash动画设计制作》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已经在学校高一年级投入使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特别喜欢邀请吴敏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微电影作品《老师,您辛苦了》获得扬州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二等奖,课本剧视频作品《范进中举》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数码作品中小学组一等奖。此外,还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和在扬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致力教学改革,积聚丰硕成果
吴敏老师积极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2003年他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主讲教师资格,制作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教学课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课件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他和地理学科李玉军老师合作的教学设计《交通运输布局》、他和历史学科王玉兵老师合作的教学设计《蒙昧中的觉醒》均在扬州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设计评比中均获得二等奖,2015年在扬州市首届微课大赛中,吴敏老师的作品《图片超级链接的制作》获得一等奖。
这些年来,在身边许多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能仔细分析学生的主体特征、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新课程理念,构建新式课堂,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2015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仪征市高中信息技术第四批和第五批“学科带头人”称号;多次获得仪征中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2008学年度获得仪征中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这也是学生给予他的最高荣誉;2009年获得仪征市“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吴敏同志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教师,2014年吴敏同志获得仪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敏老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总是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要着眼于未来”,他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坚毅而努力地实现着儿时“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