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7-07
 
原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读名师





刘祥:“三度语文”首倡者与践行者,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扬州市十佳学校教科室主任,扬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仪征市名教师。教科研成果连续10年获得扬州市一等奖。


名师解析





好的命题,或是引导考生审视自我,抒写个体生命的应有态势;或是引领考生关注社会,体察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人情人性、道德主张以及各种发展变革。2020上海卷的这道作文题,将此两大写作视角巧妙地糅合为看似简单而实则内涵丰厚的一个整体,在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社会与个人、大与小等诸多对立中,启迪考生思考并表达对“人的力量”的个性化认知。


命题中的第一个分句,理性陈述了一个事实。考生需注意的是,该句中的“转折”“意想不到时”只是写作本次作文的立论根基。真正的写作重点是第二个分句,考生必须将行文的重心落在“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的分析探究之上。


写作该命题的作文时,“人”的界定至关重要。命题中的“人”,既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位,也可以是具有非凡才干的杰出人士,还可以是整个人类社会群体。从单个的平凡生命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确实无法影响“世上的重要的转折”,但若转换角度思考,则又会发现,世上几乎所有的“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又大多源于“人”的所作所为。只是,此处的“人”,更多可能是手握重权的领导者以及被其发动起来的普通大众。


即使是置身于重要转折之中的芸芸众生,也存在着积极应对与消极接受的差异。比如眼下的全球抗疫,客观上属于“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但其能否最终获得胜利,则必然依赖所有个体在该“抗疫”发展进程中的有所作为。唯有人人皆以主动的态势去奋斗、去抗争,才有可能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


解读名师





叶开:作家、语文教育学者,《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名师解析





2020年上海高考题目,相比前几年是比较斟酌的,也有一定发挥空间。是典型的议论文导向,而且,也属于可以“诡辩”的套式:“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似乎是一个古老问题——个人命运与大历史,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到底何去何从?如何抉择?如何选择?如能自由思考的角度,虽然是古老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对付着写完不难,但要表达个人思考、独特观点却不容易。目前中学语文老师对于“正能量”过于执念,应试的学生受太多套路的约束,要做突破性思考比较困难。既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但又要考虑到“历史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考学生如果不慎,写完后悲催地会发现,作文进入了自己也不相信的诡辩过程。这就悲剧了。这个命题模式,大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摸棱两可的。对于习惯了套路作文的学生来说,摸棱两可反而不容易写,一不小心就“偏题”,很吓人。只有创造性写作思维的孩子,可能会独出蹊径写出好文章。


这种议论文一开始就要清晰定义,不给读者(阅卷老师)产生歧义、理解错误的可能。例如“是否意味着人”在这里要定义为“个人”,而不是“抽象人”。定义完了,再开始论述。从上海阅卷组的理念来看,应试中勇敢的孩子,反而会可能超常发挥,取得好成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