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老师,请用常识码起您的生命高度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5-16
 

 

网络上闲逛时,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一批外国商人,集体起诉在他们国家谋生的中国商家,状告中国商人休息日正常营业,属于不正当竞争。

 

这样的起诉,如果放到我们的文化背景下,简直匪夷所思。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崇尚“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生命训诫,凡事不求尽如人意,只求无愧我心。在我们看来,利用休息日加班,多吃苦,多赚钱,不偷不抢,不坑不骗,不但没有任何过错,而且应该积极倡导。

 

我们视为美德的事儿,为何到了西方的土壤上,却变成了违法行为?道理很简单: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休息日便该休息,工作日便该工作,这不但是最基本的职业常识,而且是人人皆应遵守的社会秩序。谁打破了这个秩序,违背了这个常识,便应该受到惩戒。

 

这一则消息,让我想到了这段时间一直思考的教育常识问题。既然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便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许多被我们认为是常识、是公理良俗的事情,如果转换了文化背景,或者转换了思维视角,是否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得出不同的结论?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转换文化背景,转换思维视角,把正在经历着的教育,放到普世文化的背景中,放到人的正常需要的视角下进行观察,我便发现,我们的教育,已经普遍性违背了普世文化和人的正常需要,我们总是用过于功利的目标与手段,将教育一步步拉入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 常识的颠覆与重构

 

我相信,教育中的各种反常识行为,并非人们不懂得常识,而是这样的常识,与人们的现实需要,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冲突中,人们选择切身利益,丢弃常识。

 

关注切身利益,当然不是错。倘若切身利益和常识之间,真的水火不容,那么,选择切身利益,便是生命的本能。若是宁愿守护了常识而丢弃切身利益,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荒诞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利益诉求,和尊重常识之间,并不构成二元对立关系。冲突固然存在,却并非一山不容二虎,而是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只是,人们见到了利益后,唯恐这份利益受损,便拒绝了接纳常识。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当下教育生活中,反常识便成为一种疯狂的逆流,肆无忌惮地冲撞着教育的堤岸。各种非理性的口号得以蔓延,各种荒谬的行为得以推广。

 

君不见,总有一些地方行政官员,把升学率视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下的唯一标尺。升学指标到校、进班,进而分解到每个教师的头上。此种“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头上有指标”的行为,究其本质,有多少考虑过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多少考虑过学生真正的生命成长需要?倘若深挖根源,不过是“面子”和“政绩”意识作祟。

 

也有一些教育管理人员,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曲解为“办家长满意的教育”。教育理念被家长意识左右,教育行为被家长行为控制。家长要求节假日补课,便“不得不”补课;家长要求集中上晚自习,便“不得不”集中上晚自习;家长要求替换某个教师,便“不得不”替换某个教师……如此,学校丧失了固有的教育思想,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教育权,虽是一个词汇的变化,颠覆的,却是整个教育。毕竟,人民,需要的是多种人才;家长,需要的只是名牌和重点。

 

至于极少数学校倡导的“生前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抓高考要抓出血来”等主张,更是彻底丢弃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将反常识行为放大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正常的休息,都沦落为一种堕落,学生们哪里还能有闲暇时间去读读所谓的“闲书”,看看窗外的风景?于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只能成为语文试卷上的一句名句默写题,再也无法成为现实教育的真实价值诉求。

 

诸多的反常识行为,形成了一种异常强大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教育的话语权,于是,常识反而成了荒诞派作品。

 

然而,教育终须回归理性,特定发展阶段的急功近利与是非混淆,尽管可以短时间内占领一部分人的思想高地,却终究无法阻挡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伪常识无论包裹得多漂亮,也不会拥有真常识的天生丽质。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假以时日,人们还是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依旧是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那些常识。

 

所以,需要觉醒,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需要重构教育常识,需要重构教师思维。

 

重构当然不是彻底摧毁了重新建造。教育中的重构,更大程度上,在于回归。我们的前辈,用智慧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没有必要将其完全抛弃,重新开始栽培幼苗。只需捡回丢弃的钥匙,再次打开那座储藏室,便可以坐拥无数的财富。

 

重构也不是完全地继承。有一些物品,打碎了,便无法恢复;有一些常识,颠覆了,便无法重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如生命成长的过程,手臂上割出了一道长长的创口,假以时日慢慢恢复,也无法做到不留下疤痕。对于这样的疤痕,我们不愿意继承,宁愿重新植入新皮。甚至,我们宁愿选择壮士断臂。

 

■ 成长的误区与诊疗

 

没有人心甘情愿地放弃成长,之所以有人终身无法长大,除了遗传基因作祟,便是成长之初受到了外力的巨大伤害。

 

揠苗助长的故事,人人皆知,那样的成长,便是外力伤害的典型。

 

类似的故事,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并不鲜见,比如,将有的教师架到先进典型或者管理者的挂钩上,让他既摸不着天,又挨不着地,就是一种揠苗助长。

 

更多的伤害,则是来自精神的掌控。这样的掌控,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日复一日的反常识宣传,让李鬼变身为李逵。

 

当下教育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受错误价值观的引导,滑入了成长误区。深陷该误区中的教师,不但自己终日围绕着分数和排名转,而且逼迫着学生和同事,一起跟着他后面转。倘若有不愿意跟着他的步伐行动的人,便立刻视为另类和异己,便在各种场合中攻击诋毁他们。

 

在此误区中,雕塑生命成了好高骛远,专业发展成了不切实际,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被看作不务正业,唯有挖空心思抓升学率,才成为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

 

这样的误区,杀伤力巨大。任何一名年轻教师,一旦置身其中,再想挣脱,便需脱胎换骨,方可二世为人。

 

然而,终会有人慢慢觉醒,终会有人渴望着重新回到科学合理的专业成长道路上,为了这样的目标,他们不惜牺牲一切,重塑生命。

 

我想探究的,正是这挣脱成长误区、重塑教育生命的思维与方法。教育中的常识,归结起来,终究不过是一种对生命的顺应。在教育生活中,任何一名教师,要想让自身永远处于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上,只能是尊重成长常识,践行成长常识。

 

■ 生命的高度与价值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做一个丰盈的人。唯有丰盈,生命的立方体,才能在长度、宽度和高度三方面,都具备无限的可延展性。为了这样的目标,我愿意坚守一切常识。

 

我这样做,不是我行为高尚,更不是我愿意无条件地献身教育,而是我不愿愧对了这份职业,不愿愧对了自己的生命。

 

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坚持了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四方面的坚持,让我在朝向丰盈迈进的路上,有机会领略了更多的风景,感悟了更多的意义。我以为,我对教育的认知,已经有了超越普通教师的地方,至少,我再也不会只把学生看作考试机器,再也不会只把自己看作蜡烛和春蚕。

 

我开始追求教育的回报,开始追求付出后的效益比。我愿意用最少的时间消耗,换来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高度,抬高学生的生命高度。我可以不奢谈“男儿未展凌云志,枉负天生五尺躯”,可以不寄厚望于成名成家、建功立业,但却不可以不尽心尽力地用切实的行动雕塑我的生命,不可以不任劳任怨地用教育的常识码起教育生命的高度。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谈起教师的骄傲,我说过这样的话:作为教师,你唯一的骄傲资本,不是坐拥多少财富,不是养育了多么聪明的儿女,亦不是获得了多少世俗的荣光,而是你在专业上获得了多大的发展。任何一种与职业无关的光芒,都不见得是你主观努力的结果。身为教师,真正能够证明你的奋斗、你的成长的,只有你的专业成就。

 

我说这段话,是针对一部分热衷于炫富的教师。因为他人的努力而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便以为自己从此拥有了高人一等的价值的教师,本质上看,不过是条生命的寄生虫。退一步看,就算你的财富,是通过自己的炒股、做家教、经营第二职业而获取,那也只能说明你拥有杰出的商业头脑,与你的教师职业,依旧无关。

 

这样的认知,其实也是一种常识。

 

■ 未来,那一方明亮的天空

 

常识,构成了生命的觉解;常识,支撑起应有的教育情怀。

 

现实依旧未曾阳光朗照,教育变革的雷声虽然四处轰响,真正的大雷雨,也还是未曾到来。

 

在这样的不晴不阴中,思维容易发霉,精神容易抑郁,情感容易麻木,品质容易塌方。

 

“容易”仅只是一种可能,绝非必然。要让这些可能,都无法变成现实,唯一能做的,是拨开乌云,让阳光朗照。

 

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世界,必然是一方明亮的天空。能够驱散乌云的,就是常识。常识它有手,可以拨乱反正;常识亦有脚,可以走向明亮的未来。

 

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的常识之手、常识之脚。这样的手与脚,在当下,多数被应试的绳索捆绑了起来,无所作为。要挣脱这样的绳索,需要唤醒,需要互助。当每一个在昏睡中的人都醒来时,就有希望彼此协助,解开绳索,施展拳脚,搏击出一个教育的艳阳天。

 

本文为拙著《重构教师思维》的前言,贴出来和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