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古代工程在一定意义上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虽浩大、雄伟、蜿蜒万里,但却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有的只是其象征意义和历史遗存价值。而早在长城修筑前就已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当下都具有普适价值。 都江堰巧妙如斯——堰与水息息相关,和谐共生,二者没有利害,没有对立。由都江堰观照教育,不由让人感慨遐想。可以说,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最真切、恰如其分的表达当是“生者如水,师者如堰”。 生如水。水,万物之灵、纯洁无邪、自然流淌;水,无形、可塑、且善变无常;水,极富创新、灵动——这不正是学生的特性吗?他们如水一般纯洁无邪、自然灵动。对于如“水”一般天真学子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师如堰。堰,为水而设,为水而生。堰与水,息息相关,不可割舍。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不可简单生猛,做拦水、堵水之“堤坝”;为师者,应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顺水、护水之“都江之堰”。生者,水也,看似柔弱,拦之、堵之、截之,均不可,方法不当便会如脱缰之野马,肆虐成害;水,看似无常,但顺之、导之、疏之,则会自然流淌,滋润千里,一程欢歌,这才是教育正道、教育真谛。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像堰一样,重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自然发展、天性发展。 那么,如何做到“都江堰”般意义上的真正师者?如何成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而不是冰冷的、高大的、无情的“坝”?教师须当离学生近一点,和他们息息相通。 离学生的心灵近一点。师者要和学生在一起,要当“孩子王”,知道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都江堰中的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石桩人像的设计总是在非常合适的时间、地点、位置设置,让岷江之水顺畅自然地为人类服务,说明设计者李冰父子知水、识水。所以,作为师者,应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由此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当一向乖巧的学生突然接连几天家庭作业出了问题、开朗的男孩突然变得敏感而脆弱、文静少言的学生突然给你个熊抱说“很想你”时,了解他们的教师一定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心理与情绪变化。负责任的教师会及时和他们谈心,给予他们温暖,用师爱去填补他们缺失的爱。教师一定要有颗敏感的、能和学生心心相通的心,才能让学生之水清澈、欢畅。 离学生的趣味近一点。师者要和学生趣味相投,要当学生的伙伴,要知道学生的情趣、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们想什么,需什么。都江堰中、水中石桩的深度、鱼嘴的高度和坡度非常巧妙,如此,就做到了洪水来时的适当分水,枯水期时的不过度截水,且泥沙清理的深度也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基于李冰父子和古代劳动人民对岷江之水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成。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的教师无一不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教师。美国传记电影《叫我第一名》中的科恩(Brad Cohen)老师、《热血教师》中的罗恩·克拉克老师(Ron Clark)曾给我们留下至深印象,他们最了解学生,最爱学生,教育最有耐性,学生才最喜欢他们。那些贪玩的学生,往往在体育、音乐、科技等方面有兴趣;那些沉默不语、过于安静或是孤僻的学生,他们的美术常常很出色;那些话特别多的学生,则可以培养成演说家……学生们个性多样,就看教师能否发现他们的特性,能不能因材施教、依趣施教。 离学生的发展近一点。师者要以广博学识研究学生,要当学生导师,要直觉地知道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什么能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通过阅读、思维、体育、艺术、实践等,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像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一样,研究孩子、关注孩子,做到“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这样的教育才智慧、才经典。 生如水,师如堰。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作为引路人的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师,校园也才能真正成为经典教育之书苑、文苑,学生生命成长之乐苑、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