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 复杂性。因此,教育既是求真的科学,又是育人的艺术。科学需要探究,艺术需要创造, 艺术的创造要基于科学的基础。作为未来教育者的父母和教师,必须掌握这样一门科学 和艺术。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掲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必然成为教 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的必修课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 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提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上述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到了空前高度。 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高教 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 师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设置框架和要求,这种变化势必会引发教师教育教材的变革。各 高校作为公共课开设的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老三门”)为主 体的教师教育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因此,构建新的课程 体系,开发符合标准的教师教育类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势在必行。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群单门课程《现代教育理论》 的建设成果之一,是临沂大学省级教学团队一临浙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教学团队合作 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该教材博采众长,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一、基础性 本书是一部面向本专科生的教育学类通识课程教材,与传统的教育学教材相比,本 书在注重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学知识的基础性、简洁性和适用 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教育学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需求。本书结合教学实际和学 生需求,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全面论述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制 度、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教育学的 基本理论间题。各章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正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拓展学习 等板块组成。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 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料。 二、通识性 本教材针对传统的教育学通识课教材内容大而全、杂而乱的现象以及与专业课教育 学教材边界不清的问题,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更加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与广博性,注 重宽度而非深度,使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 能对教育学知识有一个基本而全面的认识,也能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提供一个教育学学科 知识的基本轮廓。本教材坚持“由博返约,取精用宏”的原则,注重知识体系的高度凝 练和内容纲目的简洁明了。每章的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将基本知 识进行提炼和强化,并对拓展性的知识和学习资源进行了单列,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 习,开阔视野。 三、开放性 本教材在文本风格上注重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的凝练性。在叙述凤 格上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材呈现的是死的、静态的知识库 而是在注重基础和通识的同时,兼顾时代性与实践性,不但密切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改草 和教师资格认证等时代需求,而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性和开放性,还突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适用性。教材中的 知识链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引导,拓展学习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了资料。此 外,参与操写本教材的教育学教学团队成员,多年从事教育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学 科的研究工作,不但能够进行知识的熟练运用,而且能够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使 教材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 本教材由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刘思允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整体设计、统稿和定稿工作。 各章内容由临沂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教学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具体分工如下:第一 章、第三章,刘成琨;第二章,马婷婷、王玉秋;第四章、第五章,栾兆云;第六章、 第十章,薄存旭;第七章,任伟伟;第八章,孙白娥;第九章,陈德云。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也 得到临沂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研 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教材的出版过程中,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李正堂 和蒋海宁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也表示東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也请各位学界同人和读者们批 评指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将给予高度重视,合理采纳,以期在后续的工作 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
|